河南

多学科联手应对多发肿瘤 自体小肠移植救了花季少女

2021-11-12 17:15:46 来源:人民网

“没有胃口,吃不下饭。”这是20岁的梓婷(化名)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诊时自诉的唯一症状,而当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石军拿起她的影像片子,却吃了一惊。

“肿瘤位于胰腺头部,向上沿着肝十二指肠韧带直达肝门、向下蔓延到小肠/结肠系膜根部,大小不等的囊实性肿块呈串珠样融合成块,而且网膜也有散在肿块。”石军说。这正是梓婷在老家无法手术治疗的原因。

经诊断,梓婷患的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这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式,术后5年的存活率可达95%。”石军说。

单从疾病诊断上,梓婷具有手术指征,但肿瘤侵袭范围过广。“肠系膜静脉主干及根部受到肿瘤包裹,属于外科手术的禁忌症。”多学科联合会诊上,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说。肠系膜静脉是从门静脉延续下来的,主干切除若不能重建,整个小肠会因失去血运而丧失,术后患者只能全肠外营养,靠静脉营养存活。

放射科、肿瘤科、肝胆肿瘤科、肝胆介入科、胃肠外科、放疗科、血管外科等专科的医师反复讨论了4次,会诊意见均不明朗。“异体小肠移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患者需要等待器官捐献,并面临抗排斥反应、抗感染、菌群调解等问题。”李元新说。

石军决定请示院长董家鸿。董家鸿,国际知名肝胆外科专家,从医30余年,屡屡突破外科的禁区。这正是石军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请示董院长的原因——手术的关键在于依托自体小肠移植技术,但重建肠系膜静脉是现有技术无法逾越的关卡。

董家鸿主持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行胰腺肿瘤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小肠自体移植术,并将其在肝移植技术中的血管成形技术用于挑战小肠移植的禁区。

手术开始了。麻醉科主任张欢带领团队全程护航。石军率先上台,完成肿瘤分离和探查。待肿瘤分离行至关键的肠系膜上静脉,石军惊喜地发现,影像资料上无法清晰呈现的血管与肿瘤结构,实际情况是肿瘤距离肠系膜上静脉根部约有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未受侵犯,这为后续的小肠主干血管桥接打下了好基础。

李元新接力上台共同完成全小肠腹部器官簇切除,并与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汤睿一同,在冰浴内完成离体小肠的器官保存液灌注、肿瘤剥离等操作。

手术来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移植血管重建。董家鸿主刀,李元新、汤睿配合,利用异体血管取代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并与3根尚未被肿瘤侵袭的静脉属分支进行吻合,最粗的血管属支直径也未超过5毫米。董家鸿以其开创的精准外科技艺完成血管成形、重建,这段宝贵的血管就是小肠血液输送的主干道,“修整”好的自体小肠仍有3.1米,远远高于满足人体正常生活的1.5米要求,重新移植回梓婷的体内。手术历时13个小时顺利结束,术中出血量仅300毫升。

术后,肝胆胰ICU团队、病区护理团队联合胃肠外科全力守护,顺利度过了防治重建血管血栓形成、胰漏、外科感染、小肠功能恢复以及病人心理疏导等重重难关。10月11日,梓婷康复出院。母亲流着泪向董家鸿及团队反复鞠躬致谢。

董家鸿拍了拍女孩的肩膀说:“好好地健康生活,重新开启你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蔚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