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从尝出甜头到突破难点

2022-03-10 15:01:13 来源:健康报

首席记者 叶龙杰 本报记者 张磊 赵星月 高艳坤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

如何提供更好的医学科研环境、如何快速提升我国整体的医学科研实力、如何把复杂的科技转化为人民可感的温度,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经常讨论的话题。

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键是要激活政策、建好平台、用好人才、健全管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儿童医院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推动了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创新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方向,建设儿科医学研究所、省级高水平实验室,组建59人的科研专职队伍,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博士”与临床对接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支撑。同时,该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5年来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发等方面投入约4亿元,出台20余项激励及支持制度,重奖科技创新成果,并对引进项目给予科研启动基金等全方位支持。

“通过以上举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周崇臣说,在尝到甜头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规划好未来发展路径。在国内儿科医学科研领域,课题小、分散、重复研究现象普遍,且科研成果转化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他建议,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以疑难复杂疾病和罕见病治疗为突破点,鼓励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开展研究,优先支持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并对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在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看来,推进医学科技发展,应进一步释放高水平医院的资源优势和创新活力,对在关键领域有重大创新的医院,在重点实验室、国际科研合作基地等建设上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建设省域内科研仪器设施共享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硬件支撑。“此外,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技术经纪人的培养力度,建立标准化的医学创新转化路径,提升医院成果转化成功率。”

“从功能定位看,我国在眼科领域至今缺少基础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呼吁,建立以眼科临床“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设备需求为导向、眼科临床科研人员为主体、交叉科学充分参与的基础型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高端眼科医疗器械及眼用药物国产的核心技术问题。

发展高端装备破解“卡脖子”难题
高端医疗装备行业的发展对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引领医学技术发展、促进医疗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医疗装备产业总体仍处于追赶阶段,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市场占有率低,如诊断和治疗类大型医用设备、高值医用耗材等,多被国外产品主导;一些产品如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和部分高端放疗设备等,为外资企业垄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建议,各部门出台相关先进制造产业链政策,将我国成熟先进的大工业体系应用于医疗装备制造,突破中高端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等瓶颈,重点解决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产品服务等问题,并鼓励集成企业对零部件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线升级,创造更加优越的产业链生态环境。

“为更好促进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发展,需要创建全方位扶持生态,助推高端医疗装备更多实现国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院长助理邢念增建议,系统全面推出高端医疗器械扶持政策,包括研发支持、技术创新、国产替代、人才鼓励、审批认证、税收优惠和各项专业政策支持等,通过这些政策为高端医疗装备领域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破解“卡脖子”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认为,相关大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形成“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与制度优势,把制造高端医疗设备作为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高端医疗技术创新体系。

系统布局推动前沿技术突破
农工党农工界别小组提出,从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特点来看,当前医药科技发展涉及医学、药学、生物、信息、材料、装备制造等多学科,亟需国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我国医药创新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全球领先水平,表现为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偏低、顶尖科研机构数量有限、领军人才规模差距显著、优质论文占比有待提升、医药专利授权转化不足等,且在前瞻性科研创新领域仍需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时代阳光药业执行董事唐纯玉建议,未来要以人才体系为中心,多角度持续推动医药创新;借鉴国际化管理模式,设立专门的国家生物医学专项基金,并交由专业机构科学、公平地统筹管理,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并设立产业转化专用经费,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孵化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院长庹勤慧建议,加快数据集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由政府组织建设医疗健康AI计算中心和数据集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完善AI计算中心基础软硬件布局,加快收集科研、医疗、药物筛选以及智能设备等领域的相关数据,吸引企业和AI 开发者开展相关研究和创新应用,以高质量数据集赋能医院、药企、健康服务等行业高质量发展。

疾病控制和慢病防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我国慢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较弱,产出的技术和产品水平不高,导致慢病管理半径短、人工依赖程度高、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带来居民自我管理难、医生精确分析难等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建议,将“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的慢性疾病,列入国家卫生健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防治创新研究,以及基于社区人群的重大慢病干预研究,争取在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以及高端智能装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