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食为天、安为先,护佑舌尖上的安全

2022-06-29 06:08:18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杨金伟
食品安全和营养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健康,居民营养状况也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6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进展成效。

吃得放心 有章可依
食品安全标准是生产经营者的基本遵循,也是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全面打造最严谨标准体系,让“吃得放心”有章可依。

“10年来,我国组建了含17个部门(单位)近400位专家的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坚持以严谨的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建立了程序公开透明、多领域专家广泛参与、评审科学权威的标准研制制度,以及全社会多部门深入合作的标准跟踪评价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19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到产品全链条、各环节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儿童、老年人等全人群的饮食安全。

过去,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散在多个部门,标准众多且多有重合。“我们牵头将原来分散在15个部门、涉及食品的5000余项相关标准进行了全面清理,把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食品卫生、规格质量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点解决‘标准一大堆、不知用哪个’的问题。”刘金峰说,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完善了以风险监测评估为基础的标准研制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合作的标准审查机制,持续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和检验方法四大类。四类标准相互衔接,从不同角度管控食品安全风险。一方面,注重标准制定与风险监测、评估衔接,及时将监测评估发现的安全问题转化为标准规定;另一方面,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及时发现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动态修订完善标准。

我国标准体系框架既契合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刘金峰介绍,我国连续15年担任国际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国际法典委员会主持国,牵头协调亚洲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标准工作,为国际和地区食品安全标准研制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吃得安全 有网监测
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我国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介绍,通过连续10余年监测,已初步掌握了我国主要食品污染状况和趋势。比如,发现局部地区部分食品重金属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致病菌污染,以及新的潜在的其他风险等食品安全隐患。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开展风险评估,通报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制定修订相关限量标准,有效发挥了监测评估的预警作用。同时,也基本掌握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和发病规律。例如,根据各地报告,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在南方一些地区。前些年,全国年均发生毒蘑菇中毒1500余起,每年死亡70人以上。中毒高发地区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加大科普宣传,目前明显降低了毒蘑菇中毒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

刘金峰介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32类食品。这些措施使得重要的食品安全隐患能够比较灵敏地得以识别和预警,不仅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服务政府风险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和守护公众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生饮食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也是容易发生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的场所,学校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点工作。刘金峰介绍,通过动态研判监测发现隐患问题,并及时通报会商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同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妇幼保健等专业机构,加强学生营养监测,指导学校和幼儿园等做好食育进课堂工作,提升师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素养;组织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动员全社会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总体来看,校园食品安全形势近几年稳定向好,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下降趋势,未发生涉及校园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

吃得健康 有力支撑
“YYB”是“营养包”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

2012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卫生部启动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24月龄的婴幼儿每天提供1包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补充剂的营养包,以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介绍,在这些地区还开展了儿童知识宣传和看护人喂养的指导咨询。依托妇幼健康系统的县乡村三级网络,开展营养包发放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项目覆盖率和营养包发放率。截至2021年,该项目已实现对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累计受益的儿童人数达到1365万。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该项目持续监测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平均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与2012年基线调查相比,分别下降了66.6%和70.3%。

丁钢强介绍,合理膳食行动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贫困地区重点人群开展营养干预,我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从最初的每学习日每人补助3元增加到现在的5元。此外,通过开放学生电子营养师等营养配餐平台,编制学生餐营养指南、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等标准指南,并开展系统培训,逐步提升基层疾控中心、教育部门、学校、供餐人员等配餐的能力,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也有了大幅提升。各级疾控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显示,学生贫血率从2012年的16.7%下降到2021年的11.4%,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从2012年的8.0%下降到2021年的2.5%。

“主动践行大食物观,助力‘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提升。”刘金峰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除了加强对一般人群和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外,合理膳食行动实施3年以来,还通过加强政策标准引导,发布营养健康标准,组织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让公众看得懂标签、会选食品;改善专业服务,建设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格局,支持研发营养健康产品;建设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学校和临床营养科室,培育营养专业人才,提供营养专业服务。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18~44岁居民身高分别为男性169.7厘米、女性158厘米,比2015年分别增加1.2厘米、0.8厘米;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3%下降至5.8%;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比2015年下降1.2克;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夯实营养科学基础,鼓励科研创新,探索防控肥胖、儿童营养失衡等干预新模式,推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食养套餐,加强合理膳食指导。”刘金峰表示,通过社会共治共建,保障群众获得营养知识、营养产品和专业服务,提升食品营养场所的可及性、便利性,推动实现“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