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结肠“翻跟斗” 重建消化道

2022-08-09 16:08:12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简文杨 通讯员 戴希安)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为一名胃切除术后患上食管癌的男性实施了“结肠代食管”手术。该手术堪称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即将食管肿瘤及残胃切除,另截取一段肠管移至胸腔作为管道,肠两端与颈段食管和小肠连接起来代替食管,从而完成整个消化道的重建。

患者唐叔今年66岁,几年前他曾因胃溃疡穿孔于当地医院急诊行胃大部分切除术。今年年初,唐叔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到中山六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胸中段食管肿物,经病理确诊为食管中分化鳞癌。之后,食管外科、胸外科主任廖洪映教授团队为其完善术前检查,并邀请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蔡建副主任医师会诊,共同制订手术方案。

廖洪映介绍,对于大多数可以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来说,用胃代替食管是最常选择的术式。该术式是把胃做成细长条状,变成一根“管”,上拉到胸部和颈部的食管进行吻合,重建消化道,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十二指肠。但对于像唐叔这样经历过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没有足够长的胃来代替食管,怎么办?“结肠代食管术”这个设想冒了出来。

“‘结肠代食管术’确实难度大、风险高,譬如手术操作复杂、吻合口多(通常4~5个吻合口)、易污染和术后并发症(包括移植结肠坏死、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结肠扭曲冗长等)发生率较高等。”廖洪映表示。但结肠代食管也具备了独特优势,如抗返流、减少口腔异味、有足够长的移植肠段、保留大部分结肠以减少术后腹泻等。而且,随着近些年动物实验研究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革新与改进,结肠代食管重建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经过反复讨论与充分的术前评估,在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后,廖洪映团队联合蔡建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回肠末端联合升结肠代食管顺蠕动间置吻合术﹢阑尾切除术﹢空肠营养管造瘘术”。

手术时,廖洪映在患者右侧胸壁肋骨间隙开 4个小孔作为手术切口。医生们在电视胸腔镜下小心游离病变食管,并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紧接着,蔡建在腹腔镜辅助下截取回肠末端及升结肠,并小心保留中结肠动脉作为供血血管。因患者有胃溃疡穿孔病史,腹腔脏器重度粘连,手术难度和风险进一步增加。在谨慎细致的操作下,腹腔脏器之间的解剖关系逐渐清晰可见,廖洪映用最快速度将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通过原食管床上提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将升结肠与空肠做Roux-en-Y式(两段肠管之间特殊的吻合方式,可有效防止术后胆汁返流引起的反酸等不适)吻合,将近端回肠与横结肠吻合。看到颈部及腹部数个吻合口通畅的血供和蠕动良好的肠管,医生、护士脸上露出了笑容。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

一周后,唐叔复查时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各吻合口通畅、愈合良好。之后通过定期随访,其吻合口均未见明显异常,唐叔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良好,无明显返流及口腔异味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