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做好守护群众健康的主力军

2022-10-02 15:46:21 来源:健康报

记者 杨金伟 谢文博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医服务需求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10年来,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水平持续跃升,改善医疗服务一直在路上。9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

党建引领,制度为先

10年来,公立医院党建制度不断完善。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发挥院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看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归根到底是充分发挥党委集体领导和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整体合力。为了更好发挥合力,该院坚持党委领导,发挥医院管理经营集体领导决策力;坚持院长负责,提高管理经营医院的执行力;坚持专家治学、民主管理,增强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坚持纪委监督、社会支持,形成监督力和向心力。

这10年,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的1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加强公立医院党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为重点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二级公立医院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指挥棒,不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五个新”任务,即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将扎实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组织开展评价,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引领全国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绩。”

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过程中,政府承担着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季晶介绍,近年来,苏州推出了“转、推、定、改”一系列举措。转,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卫生健康部门的管医职责、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权责义务。推,就是推进“三医联动”,强化相互协同。定,就是确定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让办院方向的指挥棒更加科学,让医院管理的“绣花针”更加精准,让医院和医生更有积极性,让市民满意度更高。改,一是改革体系,二是改进模式,三是改善服务。“实施以上举措,让健康惠民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提升了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脚到公益性上,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

改善服务,惠民便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位于北京市核心区,患者停车是老大难问题。为此,该院在附近停车场给员工统一租用停车位,将院区内停车位留给患者。“我院是百年老院,建院宗旨就是为百姓服务,惠民就是惠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说,医院采取的一系列方便患者的举措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医、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这10年是把解决群众身边小事作为头等大事,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显著改善的10年。围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深化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进预约诊疗、优化设施布局、改进就医流程、注重人文关怀,建设智慧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近年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介绍,该院实行门诊号源全面预约,解决了门诊“三长一短”难题;提供一站式就诊服务,结合信息化与互联网医院建设,开展辅助检查预约、出入院患者快捷支付等便民服务,减少复诊患者往返医院次数;强化细节服务,征集便民服务案例,择优推广;加强组织建设,成立患者服务中心,开设“红房子在线”患者服务热线,及时回应患者关切。

“我们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增强医疗服务连续性和可及性;一手抓需求侧,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焦雅辉说,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比较突出、比较强烈的问题,全国推广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举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慢性病患者开具长期处方,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建设,用互联网技术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患者身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5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超过4800家医院提供精准的分时段预约诊疗;2000多家医院提供多学科诊疗的服务模式;接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36%的二级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分娩镇痛试点医院的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的28%上升到53%。

资源扩容,夯实基层

2017年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工作启动以来,全国一共依托22家医院设置了12个国家医学中心。管仲军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之一,在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上“两线作战”。该院逐步向区域医疗中心的依托医院派驻临床专家,自今年9月以来共派驻40余名神经学科专家,把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送到基层。同时,该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用科技创新成果解决患者就医难题、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要手段。“县域医共体建设,要实现共管共治、共融共强。”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董永凯介绍,该县医共体建设通过采取“六统一”措施,实现区域一体、同质服务的目标:统一行政管理,将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整合成紧密型医疗集团;统一人员管理,医疗集团对全县医务人员统筹使用、合理轮岗;统一资金管理,建立财务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层层把关的工作模式;统一业务管理,设定统一质量管控标准,实行统一业务培训、临床路径、护理服务和远程医疗;统一药械管理,实行医共体的药械统一目录、议价、采购、配送和结算,做到同城同药、同质同价;统一绩效管理,对医疗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绩效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

董永凯说,通过“六统一”管理,县乡医疗机构实现了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发展,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门诊次均费用下降5.8%。群众看病专家多了、跑腿少了,方便多了、花钱少了,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红利。

练好内功,提升能力

10年间,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打造医疗人才队伍,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以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为例,我国连续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两个提升计划,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7.1‰,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医院积极打造重点学科和优秀团队,全面进行亚专科建设,积极开展跨学科科研合作,在临床、基础、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华克勤介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一方面开展全孕期、多维度的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对胎儿疾病和遗传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筛查、诊断和干预研究,助力人口素质的提升。此外,该院从疑难病例诊治需求出发,发挥“国家队”技术与人才优势,助力提升全国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灵魂。季晶用“生态、平台、温度”3个关键词总结了地方政府在医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近年来,苏州市持续打出卫生人才五大新政的组合拳,营造生机蓬勃的“生态”:连续3年引进65个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把医学大咖请进来;不断升级姑苏卫生人才计划,把年轻的优秀人才留下来;开展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计划,让优秀年轻医生走出去;大力开展名医工作室建设,让本地名医动起来;创新设立继续教育进修学院,将基层一线紧缺人才的短板补起来。

此外,医疗机构与高校院所合作,为高水平人才的汇聚提供平台支撑,也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产业支撑。“比如,在安家落户方面,提供可以背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或者购房补贴等。人到苏州必有为,我们已经栽好梧桐树,就等凤凰来。”季晶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