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2》发布

2022-06-16 14:58:37 来源:新华网

“心衰失代偿事件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要知道,我国≥25岁人群中,1/6的患者在初次诊断后18个月内发生心衰加重,超过1/2的心衰患者出现加重事件后30天内再次住院 。心衰加重,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和再住院密切相关。因加重而反复住院的失代偿性事件日趋增加,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和经济负担。”北京医院心内科、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表示。

《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2》发布
北京医院心内科、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

6月11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的《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2》(以下简称《共识》)在线上正式发布。《共识》从慢性心衰加重的定义、诊断与评估、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治疗慢性心衰加重患者提供参考,使更多的慢性心衰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减少心衰再住院,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提升我国心衰整体防治水平,进而降低疾病整体负担。

药物应用不规范已成心衰螺旋式加重诱因

慢性心衰加重是指慢性心衰患者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症状和(或)体征的加重,临床上多表现为心衰逐渐失代偿(容量负荷增多),严重的患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或心原性休克。

心衰加重的诱因很多,包括高龄、心衰病程长、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过多、过度体力消耗、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自行停药或是改变剂量、未定期随访等等。其中,药物治疗不规范是重要诱因之一。

近几年,治疗心衰的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以及今年5月18日刚刚获批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使慢性心衰的治疗进入了多机制、多通路联合治疗的新时代。北京医院心内科王华教授说:“心衰包括多重病生理机制,已有多种研究显示,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抗心衰药物越多,可以防止心衰进一步加重,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然而,目前在国内临床实践中,不少医生对预后的治疗理念认识不足,心衰药物治疗普遍存在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种类不足、与最新循证证据存在差距等现状,从而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质量,提升患者心衰加重的机率。

推动危险分层 鼓励联合治疗

《共识》提出了对慢性心衰加重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心衰加重的速度、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生物标志物、肝肾等器官功能状况、合并症以及并发症、年龄等综合因素,可以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并制定了与之对应的管理途径和治疗策略。

《共识》指出,低危患者可以在门诊接受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以及维立西呱等药物联合治疗。中危患者需要住院或在急诊治疗,高危患者应立即收入或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值得注意的是,维立西呱作为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推荐,首次被写入了《共识》。王华教授说:“维立西呱是一种口服sGC 刺激剂,可不依赖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浓度,直接刺激sGC,同时也可以增加 NO的敏感性,通过双重机制刺激sGC 产生cGMP,发挥抑制心室重构与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代表性临床研究VICTORIA 研究评估在近期发生心衰加重事件的慢性HFrEF(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中,维立西呱治疗组的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风险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10%,绝对事件风险降低4.2%,NNT24。显然,新的作用机制给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时,《共识》也指出,这种危险分层是相对的,各层级相互重叠相互转换,但必须将动态观察、动态评估贯穿于心衰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评估包括确定是否心力衰竭加重,心力衰竭加重的病因及诱因,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并依此进行管理治疗方案的调整,实现早诊早治疗。

而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共识》阐述到,可以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房颤的节律控制、房颤的起搏治疗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等方法改善心衰加重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共识》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们再次强调,慢性心衰加重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要遵循指南和共识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识别高危人群,加强随访管理和患者教育。

(责任编辑:闫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