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春,字季渊,无逸斋主,1960年5月生于河南长葛。北京大学第四期书l法研究班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黄河书画院副院长。原许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长葛市文联主度。曾为许昌市第一届、三届、四届、五届政协委员。1997年荣获首届“翰园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作品镌刻于开封翰园碑林;获“白马寺杯”国际书法大赛优秀奖;1997年作品入选全国“黄河魂”书法艺术大展;荣获“华山杯”中国书法大赛二等奖;2009年入选全国“尧山杯”兰亭书法新人展;海峡两岸书法美术交流展等重要展览。作品收入《河南当代地方书画名人志》、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书画作品集》、《信阳师范学院百年校庆书法作品集》、《海峡两岸书画作品集》、《河南书法家作品集》等,出版有《刘迎春书法作品集》两册,多幅作品被海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张继评语:迎春兄豁达豪爽,我们相识三十多年,好像没有见他生过气, 再忙再急也是哈哈一笑,遇急化缓,自然吉祥。书上说不可一日无喜神,迎春兄的生活就是这样智慧而洒脱。他的书法艺术路子大致是早年书画兼工,后来以书为主,再后来去北京大学进修学习书法,面貌为之一新。就这样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地写了几十年,依然坚守着最初的选择,河南省书法函授院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宋米蒂,苏轼,明黄道周一路行草书是他近几年的执着追求。不管全国书法界的审美取向如何变化,如《书谱》一类的小行草书风,残纸造像记一类的民间书风,形式上的染纸拼接风等,迎春兄都充分关注,但基本上不受其影响,依然是一张大白纸,挥洒自家书。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审美取法,灵活多变,是一种挑战;一种是坚持自我的方向,书风相对稳定、逐渐完善,是一种考验。变与不变,这是殊途同归的两条成功之路,一样需要勤奋与睿智,做好都非易事,迎春兄属于后者。他的书法艺术特色或者说风格,我觉得可以用三“间”来概括,即:书画之间,行草之间,雅俗之间。
书画之间。迎春兄早年学画,对作品整体大章法的把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经常见他在作书过程中,時有驻笔凝神,谋划篇章,而且用块面横成来表现书法作品,他的这种视角即来源于绘画。书法有道,难在“不碎”,就是作品不可散乱,随手写好“一张字”,气足神定,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要悟得“章法”之法,于书中求书,身在当局反而更难,若于画中求书,则道理易于明了。古人书画同源,书理通画理,且就经营位置来说,其理一也。迎春兄颇谙书画之间的个中趣味。
行草之间。在当代,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早已从几案之上的把玩品到张于壁间的“看”书法。古人说,好的书法是“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如此是说书法作品多注重自由书写時的气韵畅达,而不再过多讲究行草字法的一致性。行、草本来是两种书体,冥冥之间已合而为一,以“行草”名之。今天的书法创作,纯粹的行书或者草书已不多见,基本上是“雨夹雪”式的行草书。打破行、草界限,而使书法作品感染力和创作自由度大为增加。当代书法家的集体选择,時代的书法面貌,迎春兄没有例外,他执着于黄道周、米芾、苏轼的文人书风,传统功力扎实,楷隶皆能,其以行书创作为佳,风格亦在行草之間。
雅俗之间。雅俗是两种审美判断,而不是孰高孰下的价值标准,亦没有绝对界限分别。真正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大都同時具备亦雅亦俗的双重特点。雅俗共赏,从来都是艺术的高境界。书法作品不仅是让评委看的,也要使老百姓能欣赏得懂,所谓“群众拍手,专家点头”。能做到雅俗共赏是迎春兄的书法作品深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的原因之一。(通讯员 胡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