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 程宇飞 画
迎新春、话民俗、送百福。春节起源于洛阳,文化深厚、仪式万千。贴门神、学剪纸,重礼仪、传美德,既是人们对中华礼仪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又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虎年将至,节日渐近,愿新的一年安乐祥和、福到万家。 ——编者
“一袭红袍剑在腰,双眸光射极天遥。妖魔胆敢为人祸,喋血青锋誓不饶。”说的是被称为“赐福伏魔圣君”的钟馗。钟馗的原型是商代名相伊尹,洛阳人。他很有才华,所以读书人也将钟馗视作魁星。
伊尹化神成钟馗
夏朝末年,伊尹在伊水之滨出生。《水经注·伊水》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明一统志》说:“空桑涧在嵩县南。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相殷,是为伊尹。”
有莘氏是伊水流域的一个方国。一次洪水过后,采桑女在树洞中捡到一个婴儿,就将其抱了回去,有莘国国君让奴隶将其抚养成人。抚养伊尹的奴隶是个厨师,伊尹长大后也精通厨艺。
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商汤身边。《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到商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商汤知人善用,当即任命伊尹为相。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灭掉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建都于西亳(今偃师)。
商汤驾崩,因其长子太丁早卒,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卒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卒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史记·殷本纪》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竹书纪年》载:“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宫,杀伊尹。”伊尹被杀,怨气很大,阴魂不散,整日鸣冤,天帝不忍,封其为钟馗,专司食鬼。
传说伊尹化神处在钟山,即龙门西山。清代张象山《乡村志异》卷十五说:“《山海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钟山者,乃龙门西山也,商相伊尹化神为钟馗处。烛阴者,钟馗之别名也。有钟山庙,祀钟馗。或曰金刚,亦钟馗也。”
北宋庞元英《谈薮》说:“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钟馗都是降魔的,因此《乡村志异》说,人们认为金刚也是钟馗的化身。
钟馗画像传天下
《唐逸史》说,唐朝开元初年,唐玄宗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梦见一小鬼捣乱。突然,一相貌奇伟之大汉,从天而降,捉住小鬼,剜出其眼珠后,将其吃掉。大汉声称自己为“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唐玄宗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画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辟邪镇妖。
由于钟馗对自己有恩,唐玄宗决定把钟馗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为钟馗建庙立祠,让他享受万家香火供奉。由于唐玄宗的重视,钟馗作为捉鬼之神的地位逐渐确立。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成为盛唐以来的惯例。刘禹锡《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云:“中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画《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恩降云霄,光生里巷。虽当岁暮,如煦阳和。”《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云:“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北宋沈括《补笔谈》:“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上令画工模拓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
另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
传说有年兽专于年夜侵扰人间,为了驱赶年兽,年夜守岁,人们从唐代起将钟馗、神荼、郁垒、尺郭神像贴于门上辟邪。春节期间钟馗是守门、护福、镇宅、驱年兽的神。可见,钟馗信仰至少从盛唐起就已流行开来。
尔后,道教尊钟馗为门神,封钟馗为驱鬼逐恶的判官,封其为“赐福镇宅圣君”“赐福伏魔圣君”。民间开始常挂钟馗的像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驱邪。
钟馗逐渐成了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角色。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钟馗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尤其流行。钟馗信仰在唐代就传到了日本,在日本,钟馗的信仰非常系统,许多村子有钟馗神社,制作钟馗稻草人偶,许多瓦房上还会安置钟馗瓦,人们跳钟馗傩舞、挂钟馗旗幡,家中小孩房中置钟馗画像,神乐社也会表演钟馗。
钟馗也是两味药
钟馗是伊尹的化身。中医学家、肖氏自然烧伤疗法第七代传承人肖建勋说,伊尹是中医方剂和汤药的创始人。
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说:“(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资治通鉴》称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
伊尹著的《伊尹汤液》,即《汤液经》,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上古重生养生的思想。《汤液经》的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方剂都源于此书。《脉经》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汤液经》许多条文。
历代医家公认伊尹是汤药之祖,并将他与神农相提并论。元朝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一书中提出:“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明朝医家俞弁在《续医说》中称,黄帝“原百病之起愈”,神农“辨百药之味性”,伊尹则创制了汤液,“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
由于人们对伊尹的崇拜,他的化身钟馗,也成为两味中药的名字。《本草纲目》卷三十八云:“钟馗,菌名也。”这种菌,又称地鸡、地蕈、土菌等,夏秋采收,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还有一种小灌木,状如木兰,亦类紫薇,名为钟馗草,俗名黑面神。《本草求原》说:“黑面神者,钟馗草也,言其叶黑也。”钟馗草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在南方丘陵地带普遍生长。钟馗草的叶、根部鲜用或晒干均可入药。《岭南杂记》说:“钟馗草,治一切风寒诸病。”《岭南草药志》说:“钟馗草,解热散毒,化瘀化滞。”(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