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健康 家居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初心写在山川上——读《百万大移民》有感

来源:光明网 2021-11-29 16:55:18

“当你抱怨没有鞋的时候,还有人没有脚”,《百万大移民》的作者王建宏用这句话告诉人们,有时候,贫困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他在宁夏扎根多年,深深体察到当地百姓的不易,于是在书的开头,由衷地发出了一句呐喊:“这世上最大的不公,就是出生地的不同”!

西海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形陡峭、沟壑纵横。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生存条件,使它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对于西海固人来说,生在这方“苦瘠甲于天下”的水土上,就意味着生活是一场与贫困的抗争。由于极度缺水,有水喝、喝上水,哪怕是混浊、苦涩的黄泥水,也曾是西海固几代人的梦想。由于深度贫困,这里始终牵动着党中央的目光,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核心区、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在西海固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王建宏以类似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将“追踪记录移民”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坚持,为《百万大移民》一书的诞生埋下伏笔。

往历史深处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帮助包括西海固地区在内的老百姓摆脱贫困,党中央秉持“有水路走水路,有旱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寻出路”的建设方针,在政策上先后制定了“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幅由散点状向组团状方向演进,在中国西部大地上缓缓展开的扶贫移民迁徙图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始终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在吊庄移民和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这两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西部地区集中搬迁人数最多、组织化程度最高的贫困人口大迁移中,诞生了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灌区。这也是《百万大移民》书中描绘的移民迎来新生活的主要地点之一。

多年来,王建宏以记者、朋友的身份,无数次走进安置区,深入安置区移民的生产生活,近距离观察着国家的扶贫政策、东西部扶贫协作特别是闽宁协作等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是如何在刘克瑞兄弟、谢兴昌、禹万喜、王航弟、何鹏飞等老中青三代移民身上发生着化学反应的;忠实记录着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地,是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经果林、特色林产业等生态系统工程的作用下,由贫困村变成度假村,由贫瘠区变成风景区的;用心书写着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123万移民群体,是如何通过参与这场伟大实践,被激发、重塑、改造精神世界的。

通读全书,还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生活在那片贫瘠土地上,柔弱却又富有张力的女人们不为命运屈服的坚强和韧劲。

作为一个女人,出生在西海固,不仅意味着贫困,而且意味着更多苦难。女性在面对贫困时会面临更多的考验、遭遇更多无形的枷锁。在《百万大移民》中我们看到,当这些女性走出大山,受到教育,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时,她们一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汗水和坚韧,将原本如荒漠旱塬一般的命运变成锦绣通途。

比如书中提到的马燕,在西海固时,她不仅每天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围着灶台转”,还要外出打工,担负一家人的开销,在迁移到闽宁镇后,她就职于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一开始,马燕很胆小,因为不识字,只能干些体力活,因为见得少,送货时看到国道上飞驰的大车都能紧张得停下来。后来,在扶贫车间负责人的帮助下,马燕学会了识字,“被迫”第一次坐上飞机到福建进行实地考察学,当她逐渐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化妆等新媒体主播必备的网络生存技巧后,她和同事们依托电商扶贫车间成立了“巧媳妇”直播带货团,成为镜头前自信大方的带货主播,还当上了车间主任。

再比如马慧娟。这一位一直以种田、养牛、打工为生的回族妇女,虽然被贫穷夺走了受教育的机会,却没有因此而屈服。她坚持将发生在移民热土上的生活变成笔下的文字,并通过手机发布在网上,让西海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为了生计和写作、家庭和梦想两不误,她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忙完家务后、打工间隙中和来了灵感的三更半夜……后来,她在网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被聘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为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尽心尽力。2018年,马慧娟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将移民地区的女性新风貌和关于家乡建设的调研建议从红寺堡带进了人民大会堂。

这些原本命运充满险阻的女人们,通过走出大山、拥抱现代生活,接受更好的培训和教育,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成就了幸福。

虽然,这本书坚持让老百姓做主角,力图在宏观背景下,展示微观个体真实的变化轨迹,但是却让人时时感受到,在这幅由百万移民共同绘制的脱贫攻坚图背后,有无形的手在提供支持。《百万大移民》在用光明日报记者特有的温度和情怀告诉读者们,没有党的领导,宁夏的贫困群众不可能从一贫如洗跨越到生活小康;没有建设者们的披荆斩棘,就没有引来的黄河水、绿了的戈壁滩和孩子们的笑脸;没有干部群众的上下一心、不怕挫折,就没有万头肉牛场、葡萄酒庄园、黄花菜基地、永新民宿村,也没有一个个从山中走出的高才生……

2021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对于123万当地移民而言,他们的生活已经历史性跨过了“脱贫摘帽”这道槛,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读过《百万大移民》之后,真心希望,这片曾经因贫穷而写满苦难的大地上,这些勤劳质朴的人们续写出更多令人期待的篇章。(作者:易艳,系北京市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9日15版)

  责任编辑:蔚广玉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