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健康 家居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浦东图书馆靠什么凝聚读者

来源:光明网 2021-12-24 14:01:43

已是冬日,阳光正好。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前程路88号的浦东图书馆。迈入大门,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透亮的落地窗,层层叠叠的书架,一排排长书桌前,是埋头看书、学的读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宁静,听得见书页翻动的声音。

2010年10月,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浦东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11年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座图书馆依然是人们钟爱的“大书柜”,每天都有读者从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疫情前,日均入馆读者超1万人次,馆内各个阅览室3000余个座位全靠“抢”。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每天有近5000名读者通过预约进馆。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一个城区的图书馆,靠什么保持吸引力,人们何以愿意把时间和心灵安放在这里?“以人为本,将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我们用11年耕耘,将这句话变成了现实。”上海浦东图书馆馆长曹忠说:“这个时代,是做图书馆最好的时代。”

“看见”每一位读者

“这里的书,上新快!”在浦东图书馆,有一项活动——“你看书,我买单”。读者在指定书店,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凭浦东图书馆的借阅证,将书免费拿回家,只要在28天借阅期内将图书还到浦东图书馆,图书馆就会同书店结账,这本书也正式成为馆藏。

“评论一本书好不好、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最有话语权的就是读者。”曹忠认为,要更好发挥图书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让读者真正得实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图书采购的权力下放给读者。这样,图书馆“上新”速度不断加快,读者的阅读口味得到充分尊重和照顾,寻找新书、阅读新书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以前,从新书出版到可以在图书馆借阅,通常要1年左右,如今,在浦东图书馆,这一周期已经缩短到3个月。“你看书,我买单”,让图书馆“上新”时刻进行。

“上新”模式变化的背后,是浦东图书馆对每一位读者的真诚关注。工作人员发现,浦东图书馆的读者中,儿童占比55%。能不能搞一个儿童文学基地?2019年6月起,浦东图书馆与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合作,开始“上海儿童文学基地”的建设。作家们热烈响应。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文学是心与心的相传,也是文脉与文脉的传递。”

“图书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孩子能看到‘远方的树’的能力,给孩子的心灵种下美的种子。”曹忠告诉记者,如今,浦东图书馆已收集万余件作家手稿、作品和物件,开展“星光童读会”“故事妈妈讲故事”等各类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

在浦东图书馆还有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视障读者徐斌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这里听了一节电脑培训课,从此推开了生活的另一扇大门。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图书馆的志愿者。徐斌告诉记者,浦东图书馆常年为视障读者开展电脑培训、读书活动,提供盲人书刊、有声读物、智能听书机,开展“无障碍电影”讲解,让知识的阳光照耀到视障者的心田。记者注意到,浦东图书馆里还有一个“黑暗体验馆”,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残障服务,搭建残健共融的平台。

这一精细温情的视障读者服务,为浦东图书馆赢得国际图联颁发的最佳实践奖。“十三五”期间,浦东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获评一级图书馆,“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也落户于此。

当好“街角的那点微光”

一个城区的图书馆,可以有多大?两个直属分馆、35个街镇分馆、12个主题分馆、8个主题书房、410个延伸服务点、301个农家书屋……浦东图书馆用一串仍在变化的数字做了回答。

“既要守好‘家里’,也要主动走出去。打开图书馆的大门,才能办好图书馆。”在曹忠看来,扎根浦东这片热土的图书馆,必须秉持开放创新的姿态,不断做优做强,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文化需求。如今,浦东图书馆已有超2000家合作单位,编织起一张“看不见”的服务网络。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一角,藏着一幢小小的“白房子”,陆家嘴融书房就“安家”在这里。这里率先探索由普通公共图书馆向有着明显个性的“金融城市书房”转变,馆藏文献约五分之一为外文书籍,既能满足金融白领群体的需求,又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融书房里的“陆家嘴读书会”,讲有趣的人文故事,深受白领欢迎。

“读者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曹忠说。近年来,浦东图书馆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馆,探索从政府主导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步转向“政府扶持、市场主体参与、浦东图书馆合作”的城市书房建构体系,相继推出融书房、张江科学城书房、国际象棋主题分馆等主题分馆,满足个性化需求。

“当图书馆的触角不断延伸,点亮的是每个街角的一点微光。”曹忠说,“眼下,公共文化资源依然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希望把图书馆的门打开,把资源配送到家门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阅读和文化生活。”

立足“浦东”这一最大优势

浦东图书馆曾向所有读者发出一张“长期有效”的征集令:乡镇志、家谱族谱、民俗景观图片……但凡能够反映浦东地区的有价值资料,均在征集之列。

“立足浦东的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就是浦东”——浦东图书馆对此有清晰认识: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浦东,30年开发开放进程,是当代中国最浓墨重彩的史诗之一。收集、整理、收藏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史料文献,责无旁贷。

2018年年底,浦东图书馆成立浦东地方文献中心领导小组,明确浦东开发开放、浦东文史志、浦东名人、浦东医药、浦东教育、浦东非遗艺术等六大建设方向,志在为浦东地方文献文化的传承作贡献。

“历史上,浦东是上海‘本地人’聚居的地方,很多上海传统文化发源在浦东,流传在浦东,不少至今仍有生命力。”曹忠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川沙人,对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我想把浦东特色的文化留存下来。对浦东文献史料的发掘整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保存一段上海发展的历史。”

截至目前,浦东图书馆征集到地方文献纸质资源13000多种、18000余册,以及文件、老照片、音视频等数字文献。通过对海量资料的整理,已建成《浦东历史人物数据库》《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逐步形成地方文献数字化馆藏特色。(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1日09版)

  责任编辑:蔚广玉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