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健康 家居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光明网 2021-12-24 14:45:42

汽车穿过秋天空气清新的田野,一片丰饶织成的风景铺陈在视野之内,一路前行皆如在花园中穿行,这就是温江的意境。

温江是有悠远的历史的。

李白诗歌《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诗句。古蜀漫漫,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代蜀王。蚕丛为第一代蜀王,他“始居岷山石室中”“衣青衣,教民蚕桑”,后又率族人逐水而下,迁徙到成都平原,并建都于广都“瞿上”(今成都市双流区)。据古籍载,蚕丛、柏灌时代的古蜀人过着以采集经济为主的生活;鱼凫“教民捕鱼”,过着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杜宇则“教民务农”,使古蜀国进入农耕时代……经过先民几千年的开拓,蜀地遂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作为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的第三个氏族,鱼凫王朝的肇兴,就在温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行走在温江的大地上,人们脑海中或许会闪现“勤祖先之所贻兮,勉汲汲于前修之言”的警示,“虽举足以蹈道兮,哀与我者为谁”的感怀。

当然,温江并非简单地停滞在悠远历史的牌坊和古今敬仰的神龛之上,而是一直在潺潺向前。

这片土地,也是著名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诞生地。创作过《那就是我》《采蘑菇的小姑娘》《我像雪花天上来》《在中国大地上》等歌词的陈晓光,最成功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于温江天地。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

对,就是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经诞生,便在山海之间激荡,经久不歇。这首作品不仅记录了刚刚进行农村改革一派蓬勃新气象的中国面貌,更提振了中华儿女对未来命运的信心。

1980年,时任《歌曲》杂志编辑的陈晓光,应中央电视台导演邓在军之邀,为一部农村题材专题片写歌。感受到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之下正在发生春回大地般的变化,心情激动的他也很想创作一首这方面的歌词,以反映时代的脉象。想到安徽和四川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行者,为了寻找灵感,他来到四川,走访了成都、眉山、乐山等地,最后在温江农村驻留,体验生活。

在温江万春镇和林村,陈晓光既感受到了古蜀鱼凫文化跳动的脉搏,也感受到了“林晚鸟雀噪,田秋稼穑黄”“畎亩人无惰,田庐岁不空”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幅令人振奋的乡村图景。

“老乡,现在生活过好了?温饱问题解决了?”

漫步在和林村深秋的田坎上,一户户人家都在收割水稻。陈晓光走到几个正在忙碌着的人面前,大声问道。

“是啊,现在的生活安逸,吃得饱饭了,我们农民的生活有希望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停下手中的活儿,满面笑容地回答。

“希望”,多么甜美的词儿!这个“希望”不是祈祷,而是充满力量的信心,是发自肺腑的表达。

这样的笑容,如芬芳春花,一直将陈晓光包围。

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下的温江,农民脸上荡漾着笑容,内心充盈着幸福。这一方蓬勃生长着希望的田野,这一幅幅奋进的图卷,激发了陈晓光的文思。他激动满怀地拿起笔来,在三个小时之内,创作了一首其表欢快欣悦、其里闳妙浩荡的歌词,这便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词写好后,他交给了著名作曲家、生于重庆的施光南。对巴山蜀水深具情怀的施光南被打动了。同样饱含着对农村新面貌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期待,施光南激情四溢,也只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谱曲。曲中运用了民歌、戏曲中的梆子腔以及打击乐等音乐元素,充分反映觉醒的中国农村气象,歌唱即将腾飞的神州。

歌曲谱成后,施光南郑重地寄还陈晓光,并附一封长信说明自己的创作想法与艺术理解。陈晓光看过曲谱后,感到歌曲不仅词情曲意相得益彰,更升华了作品内涵。

音乐是记录时代的重要方式。很快,这首词意清新澄澈、旋律欢快优美的歌便流行开来,成为年代金曲,在岁月的淘洗后,更沉淀为时代经典。

温江激发了陈晓光的才华,成就了他最经典的作品,他对温江充满感情。

近日,陈晓光再访温江。复踏屐齿,重温往事,今昔对比,又有撼动。

当年,他采风温江时,田畴阡陌尚是泥路,晴天行走红尘滚滚,雨天行走泥淤湿鞋,而今却是平坦顺直的柏油马路,无论晴雨,漫步其上皆脚步如风。当年的温江,“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而今的温江,既有历史的幽芳,也有时代的芳华。

当年,陈晓光在温江的创作成果不仅仅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温江人家几乎都掩映在竹林深处,大有李白“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意境,陈晓光还创作了一首《竹林小院,我的家》,其意隽美。

那之后,温江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在时代的河流中不断地编织希望。栽培花卉苗木、制售川派盆景、营建田园雅居……这块绣满四千多年春秋华彩的土地,如今成了花木之乡、盆景之乡、文化之乡,永葆魅力。重游温江,陈晓光参观了北林绿道生态旅游环线,感受了鲁家滩的小桥流水,品赏了川派盆景及温江花木走出国门的风采……

在万春镇和林村,陈晓光看到,这片诞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神奇土地,依然保留着传统大田的种植方式,但在此之上却有了更时代、更艺术的气息。新型农民们将庄稼种植与观光农业结合在一起,配套修建了青瓦白墙、卫生整洁的农家小院,坐在小院,抬头便可赏“百花酣而白昼眩,青苹动而林阴合”的美丽田园风光。

曾经,温江是四川省第一个小康县、农业强县;今天,温江又成为了花园城市、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中国典范城市。

置身温江田野,陈晓光感触最深的依然是人们脸上的笑容。如果说,当年温江村民的笑容背后是解决温饱问题后的舒心,那么,30多年后的今天,享受着富足物质、繁荣文化生活的温江村民,那脸上的笑容,荡漾着更为丰富的情感。

温江,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今日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陈 新,系成都市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4日14版)

  责任编辑:蔚广玉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