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健康 家居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想起姥爷

来源:中华网河南 2021-09-09 09:53:46

姥爷离开我们二十年了。

那年八月,炎炎盛夏,身为“铁军”一员的我,远在波澜壮阔的黄海参加“前卫201”军演,突然接到母亲电话,告诉我姥爷去世了,一时之间,掩面挥泪,一种无形的悲痛和压抑积淀心中。没能回去送老人家一程,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件憾事。这二十年来,时常想拿起笔记录下一些他的点点滴滴,可总是未能如愿。今天,想起我的姥爷,他那和蔼的面庞,朴实的话语,历历在目,言犹在耳,恍如昨天。

想起姥爷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7月20日,郑州遭遇极值暴雨,媒体报道说是一个小时内,经历了150个西湖倒灌,可想而知有多么恐怖!古语常说水火无情,在我们家族“三代一家亲”的微信群里,大家相互通报提醒,大舅家的表弟说:“往年我们陈湾老怕下雨发大水……”,一句话,让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表弟说的陈湾就是姥爷的村庄,静静地依偎在淮河上游的臂弯,一个质朴无华、民风淳厚的豫南村落,就像淮河两岸那些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的田园水乡一样,这里河水微波荡漾,没有五彩的贝壳,没有浪花拍岸,静谧的沙滩,清澈的水面,悠悠的小船,时有水鸟欢快地鸣叫着飞起飞落,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展现。

小时候,我父亲在信阳市区上班,常年不在家,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兄妹三人,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忙碌中编织着希望,风雨中穿梭着春秋。姥爷心疼我们,隔三差五就会接济我们,家里家外,大事小情,不管是在炎炎的酷暑还是在刺骨的寒冬里,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我的奶奶、爷爷在我还未出生、还未记事时就分别去世了,因此我对祖孙眷眷舔犊深情的理解来自于姥爷、姥姥的给予。姥爷出生在旧社会,从小家境贫寒,两姐两妹兄妹五个,穷人的孩子,十几岁开始,就一边撒网打鱼,一边耕种庄稼。因为个子高,身体棒,姥爷一直是种地和打鱼的好手。姥爷撑着小船下河打鱼一半是为了生活,一半是为了爱好。母亲曾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信阳专区大面积饥荒,家家吃糠咽菜,因为姥爷打鱼,姥爷家和周围邻居,几乎天天能吃上鱼。当时,姥爷的四个姐妹家中也有一半孩子被姥爷接到自己家吃住。虽然那时候做鱼没啥油水,有时是清水、野菜和鱼一块煮,但十来个孩子吃得也格外香甜。姥爷打鱼很能吃苦,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没有间断过。姥爷的打鱼名气挺大,技术也高,可以说十里八村,无人能比。后来,姥爷老了,小船也渐渐地退到了记忆深处,有时我在想,姥爷这辈子最经典的动作,如果让画家画一幅画,一定是夕阳西下,一船、一网、一汉子,猛地弯下腰将手中的鱼网迅速撒出,多么别致的一副水墨风景画!

记得姥爷去世时,我打电话安慰姥姥,姥姥说“我没有给你姥爷照顾好,给他照顾没了……”,时过九年,姥姥又去与姥爷团圆又去照顾姥爷了。姥姥也是一位淮河的儿女,从旧社会走来,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人,但受当时封建社会流毒影响,双足裹成了三寸金莲,对于需要经常劳作的人来说,无疑带来很多不便。听母亲讲姥姥是童养媳,嫁给姥爷时只有几亩薄田维持一家人生计。姥姥不仅人讲究爱干净,而且不怕苦不怕累,辛辛苦苦操持家务,省吃俭用培养五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接受点学堂教育。比如我的母亲上世纪60年代高中肄业(因亲戚身份问题未能读完),勤学上进的二舅中专毕业分到信阳市电力系统,年近花甲的小舅能文能武一手毛笔字堪比印刷体。姥姥的一生平平凡凡,温温和和,从来未见和周围的邻居发生过任何争执和瓜葛,对于我们第三代,极其宠爱,更说不上打骂了。天上人间,一别经年,多少回,想起和蔼的姥姥亲切地唤我乳名,多少次,梦见个矮的姥姥身着藏蓝大襟上衣、高盘发髻、裹着小脚站在大门外,眺望着村口,仿佛从不曾远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7月30日,郑州出现由德尔塔毒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的号角又一次吹响。全民免费核酸检测,这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一片初心。医务人员闻令而动,“疫”往无前,集结在医院、社区、交通枢纽等抗疫最前线。我在“三代一家亲”的微信群里问小姨家的表妹是否出征抗疫一线,她说“报名了,还没抽到,先在妇产科值班,随时待命……”,我想,如果姥爷能听到这话,他一定是满意的。姥爷当了半辈子生产队队长,他说不出更多的大道理,但是他热爱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着国家大事,一心想着大集体。在他家房屋的正面墙上,他让小舅工工整整的赫然写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的七个大字,他挨过社员的批斗过年还把自家养的猪杀掉把猪肉分给社员。姥爷不善言谈,很少谈及自己的事,和我们晚辈更是话少。听母亲讲,姥爷病入膏肓时,肺部衰竭,呼吸困难,病痛折磨,杜冷丁都已经没用了,疼的全身冒冷汗还自己擦汗。姥爷活着一直在为他人着想,就连去世时也不愿让亲人们过多的忧心、痛心,一切都安排的那么大度、那么无私。姥爷身上的优秀品质还很多,比如正直、比如本分、比如诚信等等,姥爷一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细细想来,倒也算劳动人民特有的品质,所做的,所努力活的,也是千千万万个他们所属年代拓荒人的缩影。

八十年代的豫南农村娱乐方式很少,生活比较单调,姥爷还有个爱好就是爱听大鼓书。一人、一鼓、两片月牙形钢板,说书人以说唱人物故事为主,根据剧情发展,轻重快慢,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有时说到关键处,“嚓”地站起身,辅之以动作,扮之以表情,绘声绘色。姥爷经常给我们讲解听到的《岳飞传》、《杨家将》、《薛仁贵征东》中的人物,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能做,告诫我们做人要忠厚仁义、孝敬长辈、知情达理。少年听得道理无数,中年才懂深情几许。

家乡大别山处处留下红军的光辉足迹、代代流传红色的革命故事,家乡人一直对军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姥爷毫不例外。我哥哥大学毕业时,正赶上我高中毕业,姥爷对父亲说“让小富去部队站站岗锻炼锻炼吧”,父亲曾是军人欣然同意,只是母亲有些不舍,姥爷说“三百六十个行业,样样都得有人干”。人生最美是军旅,过往,皆是芳华,当年出征的青春少年,在岁月的磨砺中已趔趄步入中年。听小舅讲,姥爷不止一次对他说,“我这一辈子,有四个姊妹,没有一个亲兄弟,我可想有个亲兄弟,能互相有个照应,你有两个亲哥,多好呀,有事要多商量多替他们着想”、又说“啥时候你那姊妹们回来都要让她们吃好住好,哪怕自己不吃不住”。言之谆谆,意之殷殷,本来就重情重义的小舅始终牢记嘱托,果敢担当,对亲人对朋友凡事热情热心、跑前跑后。这些话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与母亲商量在老家也给妹妹专门留一个房间随时回来居住。姥爷一生的言论和行为都在教育后代,要精忠报国,要走正道,要先读书学本领,他那时不明白什么是人文素养,更不明白什么是人文情怀,只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代去放大格局追求理想,用感恩的方式去面对并不富裕的生活。

八月桂花遍地开,瓜果飘香秋满怀。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家乡是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发源地,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养育了多少代江淮儿女!姥爷姥姥长眠于淮河岸边曾留下了他们串串深深浅浅脚印的那块土地,我清楚记得,小时候,姥爷曾在那块土地教我种西瓜。淮河岸边以沙土为主,土质松软,昼夜温差大,特适合种瓜。姥爷是个老瓜把式,他们那一代人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农耕不辍,不问贵贱。我自幼耳濡目染母亲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精神,从小就自觉参入了春播秋收,有趣于种瓜点豆之乐事,体验了耕耘稼穑之艰辛。跟着姥爷学选苗床、拌肥土、移瓜苗,姥爷手把手教我倒藤、理藤、压藤、剪藤和留瓜。烈日当头、精心侍弄,星空点点、守望瓜田,初识生活之无奈,始觉日子之艰辛,难舍跟着姥爷学种瓜的情结,记载着我生命之河中田园牧歌的经历。回首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在家干农活像是家庭作业一样,好似现在城里的孩子多少都会参加几个课外培训班一样,不可或缺。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姥爷院子西南侧种着三棵桑椹树,暑假来临,在阳光的照射下碧绿的桑叶纹理清晰可见、片片椭圆硕长的绿叶下挂满了一簇簇浅红、黑紫、亮白各种颜色的桑椹,随手捏了几个塞入口中,一股酸酸爽爽的汁液顿时萦满肠胃,永远是那么记忆犹新,或许那就是“儿时的味道”吧!与桑椹树毗邻的还有姥爷大门西侧的两棵梨树,一棵沙梨一棵鸭梨,树干似老人弯曲的脊腰,秋风中满树的黄梨酷似一个小小的亚形胡芦,闪烁着成熟诱人的模样,猛咬一口,又酥又甜,回味无穷。据说,树都是姥爷当年亲手种的、亲自修剪的,姥爷去世后,几棵树也都变得无精打采,而且果实寥寥,应该是疏于打理吧,先后被伐掉,荡然无存,就如我那逝去的青春,只能怀念,不可复追,那些岁月的恩赐,如桑葚的酸、香梨的甜、稼穑的苦……,任凭风花雪月,春去秋来,挥之不去,每当触及,眼里总是辣辣的。

小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去姥爷家。期盼已久的星期天来到了,不知咋的,平时睡觉不叫不起,可是一到周日定会早早自然醒,匆匆吃过早饭主动提出去姥爷家。每周必去,上瘾,就像现在的孩子喜欢打游戏王者荣耀一样。往返姥爷家需要翻过一座座岗岗坡坡,跃过一条条沟沟坎坎,还要顺着小路下至深沟,跨过一条小河,蜿蜒的小路,窄窄的田埂,两边的水田,春夏是绿色的,秋天是金灿灿的,冬天是银色的。有时遇上雨天,它变得黏糊糊的,粘掉脚上的鞋子,稍不留意,还会仰天一跤,有时干脆赤脚去走,脚丫像铁爪一样,钳住泥巴。原来是哥哥带着我,后来是我领着妹妹,这样的来回也不知走过了多少趟,一沟一岗,依心而长,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儿时的诗与远方,一直在这乡间小路上。春节是农村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那时,最期盼、最陶醉的是去姥爷家拜年,舌尖上的美味自然不能忘怀,牵萦于心的是与表兄弟小升、小常一起玩鞭炮。有捻的小炮,就用香头点燃,劈啪声不断。没有捻的,就把小炮从中间掰开,两两相对地近距离放在地上。点燃一个,小炮里的黑炸药变作火星喷射到对面的那个,就像两挺对射的机枪。有时候摆一圈的半截小炮喷射着,煞是好看。那时候,我们的心里没有风雪酷寒,只有难以抑制的高兴和亢奋。那种温馨和惬意,纵使隔了多少岁月,依然日久弥新。回望这漫长而又匆匆的岁月,还有什么能让我们这样,魂牵梦绕,无法割舍?

远离家乡的人,内心总有一处柔软的部分,那里可能是一个地方,可能是一段时光。多少美好的时光在记忆中渐行渐远,凝结成了琥珀斑斓。城市的温度,时冷时暖,年纪越大,对家乡越是眷恋。

一湾淮水,川流不息,带走了光阴的故事,原来二十年过的这么快。(文/军富)

  责任编辑:news1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