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结合自身经管类专业优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凸显特色,尊重学生个性成长,持续构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已建成财务金融、商务管理、文化创意、智能技术、土木建筑、教育服务等6个专业集群;建成升达数智化会计、现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电商、云达大数据、郑韩文创等7个产业学院,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专业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为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和专业集群建设,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聘请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产业学院院长,给予产业学院更多人才引进自主权、财务自主权和人事考核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学单位和行业、企业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按照产业属性,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通校内学院壁垒,相互协调、积极配合,推动专业之间互联共通,实现课程、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学校立足学科专业优势,融合相关专业和资源,加强新文科与新工科(特别是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融合,以特建群,以链建群,着力打造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集群。
建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多方协同、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管理机制。确立专业集群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力推进基于专业集群战略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专业集群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先入群,后调整”的原则,前期根据产业链需求将相关专业入群,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淘汰服务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专业,及时调整或增设对应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不断推动专业集群的整合。逐步建立起专业集群核心专业负责制的管理体系,由核心专业负责人定期召集群内各专业研讨教学,推进专业集群共享平台建设、共享课程开发。同时为专业集群的建设提供经费保障,使管理体制与专业集群建设及改革相匹配。
立足地方服务需求,强化“经管”优势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在强化“经管类”品牌优势专业的同时,结合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开设优势专业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课程,形成“经管交叉,文工互补,多元视野,跨界融合”的“新文科”专业特色。学校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二级学院,已凝练出数智化金融、大数据财务、大数据管理等特色明显、服务性强的精品专业,为培育“跨界融合”的经管类特色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竞争力。
学校以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科学设置、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专业布局重点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向发展,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等与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新兴专业,撤销了行政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一志愿上线率、报到率、就业率低的专业。
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办学定位、郑州航空港建设、本地域现代服务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增量优化、存量升级、余量消减”原则,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改革;重新整合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金融服务等6个专业集群;对金融学、会计学等传统优势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凝练大数据财务、大数据金融等新的专业方向;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3个本科专业,停招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3个社会需求弱的本科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近年来,学校一直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已有4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民办高校省级品牌专业,8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批郑州市级重点专业1个、获得省市级专业建设资金支持1400万元。
恪守以生为本,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创办29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本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一贯立足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学校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原则。
学校一是设置了完善的专业准入和准出制度,尊重学生的专业意愿,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专业选择。二是开展“双学位”教育,满足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三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坚持“基础实、能力强、懂管理、会创业”的人才培养基础上,设置基于学生就业、创业、深造等不同需求的课程模块,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知识、能力提升需求。四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校目前建有省级一流课程16门,省级精品在校开放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校级混合式课程79门。五是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和专业要求,编写融入专业发展新动向的特色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培养目标。六是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严格过程监督,实现对学生学业的动态管理,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废除达到预警条件后仍可“跟班试读”的相关条款,将严格管理与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七是实施“校企合作发展工程”,深入开展“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以产业、行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共开课程、共建教学资源、联合培养人才。2018年与大连爱丁堡教育集团合作共建空中乘务专业,2019年与郑州市人社局高技能培训中心、云南隆昌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茶文化学院,与昆山经济开发区人社局合作共建昆山学院。
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推进素质教育驱动机制。一是坚持系统性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2019年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由课内实验、独立设置实验课、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实践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个部分内容涵盖了学生从课程实验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到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再到创新创业实践这样层层递进的能力提升全过程。二是突出特色性原则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过程中,引入行业企业师资,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专业特色,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更好地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三是坚持校内外结合原则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两种资源的优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在校内实践教学中,采取建立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心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地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缩短岗位适应时间,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
学校现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工程实现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7个校级校验教学中心,1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需求。此外,与教育部规建中心和圆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圆通科学工作院,利用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创造性地将学生优良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加以改造、培养和训练,形成卓越的工作环境、工作习惯与工作能力,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升达学院成为唯一一所入选“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首批试点院校的民办学校,圆通科学工作院也被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认定为河南省首个示范性实训基地。
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的内涵发展特色。学校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狠抓严教、严管、严考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试卷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把质量管理从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大力资助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混合式课程建设和精品在线课程开放;成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校级专职和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实现教学督导听课全覆盖;构建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实行“两级双线双责”工作模式,开展专项评估,实施多元评教;定期编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引进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目前,学校7个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评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新增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8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立项建设校级混合式课程78门,专业核心课程14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0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郑州市教改项目20项(其中资金支持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230余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7项。
当前,学校正朝着“质量优良、特色鲜明、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目标大步迈进,着力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继续培育升达特色。这既是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成果,也是实现“上水平、创特色、争一流”目标的重要举措。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不仅是应时而生,更是顺势而为,这必将成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识。(陈军 罗春磊 金籽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