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一览
案例1.被执行人捏造事实,冒用他人名义制造系列虚假诉讼案件的,应当从重处罚
(资料图)
基本案情
2019年,被执行人甲公司为阻却人民法院对其名下房产的强制执行,冒用自然人艾某某等63人身份,以案外购房人名义,向某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致使该院作出部分错误执行异议裁定和执行异议之诉判决后在关联的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中,该虚假诉讼行为被人民法院查实
处理结果
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准许对甲公司名下相应房屋继续执行;两级法院对甲公司处以每案100万元、共计6300万元罚款,相关犯罪线索和有关材料移送侦查机关
案例分析
甲公司为阻却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名下房产,向人民法院提供虚假证据材料,虚构购房事实,冒用艾某某等 63人名义提出执行异议,案涉房屋相关执行异议均为虚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排除执行的条件在本案中并不具备,人民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应当判决继续执行,并依法对虚假诉讼行为人进行处罚
典型意义
在执行异议之诉中,被执行人冒用他人名义提出虚假的执行异议申请,进而引发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因案外人名义系虚假冒用,并无真实执行异议人,故不存在被执行人与执行异议人恶意串通的可能被执行人单方冒用他人名义提出虚假执行异议申请的行为,属于虚假诉讼行为在一审法院依据被冒名案外人提出的虚假执行异议申请,先后作出支持其虚假执行异议的错误裁判后,二审法院在查明案件确属被执行人提起的虚假诉讼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实质性处理,直接判决支持申请执行人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
当事人参加民事诉讼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向人民法院提交真实的证据,并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但是,甲公司向人民法院提供虚假授权委托书、虚假房屋买卖合同、虚假付款付费单据,并虚构案件事实,冒用案外人名义提起虚假的执行异议,进行虚假诉讼,试图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诚信,扰乱了正常司法秩序,应当依法予以制裁当事人制造系列虚假诉讼案件逃避执行的,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章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章是关于执行措施的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抗拒执行”等法定情形,从而被人民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
记载和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应当包括:
(一)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
(二)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
(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和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
(四)被执行人失信行为的具体情形;
(五)执行依据的制作单位和文号、执行案号、立案时间、执行法院;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记载和公布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其他事项
不能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情形包括:
1、提供了充分有效担保的
2、已被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财产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务的;
3、被执行人履行顺序在后,对其依法不应强制执行的;
4、其他不属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形;
5、被执行人为未成年人的
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区别,具体如下:
1、角色定义不同,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而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2、影响不同,被执行人,在被执行完毕后,就和一般人相同了,而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法院纳入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未来对此人的信誉系统都产生巨大影响;
3、法律确认不同,被执行人就是失信被执行人的前身,一旦确定就是失信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就是在法律意义上被认定失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