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健康 家居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花3万筹款近70万元?别把爱心众筹当成“故事大赛”

来源:光明网 2021-07-29 11:37:31

7月21日,浙江温州吴女士7岁的儿子小同(化名)突发脑出血,左侧偏瘫。次日,吴女士在某网络募捐平台发布求助信息,一天半时间筹款近70万元。然而,陆续有网友对她提交的“年收入5万以下、无车”等情况提出质疑。平台22日晚发布动态称,因工作疏忽,此前描述受助家庭经济状况有误,吴女士家年收入25万元,有一辆沃尔沃轿车、一套房。7月27日,吴女士表示“我没有刻意隐瞒,昨天已经把网络筹款都退了,花的3万元左右医药费我们自己承担,就希望事情快点平息。”与此同时,警方已着手调查此事。

“一群骑自行车的给开沃尔沃的人捐款。”有网友在筹款链接下如是说。针对吴女士的行为,网友有理由感到委屈乃至愤怒:有车有房、年收入25万元,在绝大多数人眼中,这应该是一个“小康家庭”的“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吴女士提交的“年收入5万以下、无车”等资料,到底是如何审核通过的?

看病花了3万元医药费,通过一个网络募捐平台就筹款近70万元,而且提交的还是虚假资料。这样的所作所为,不仅让人看不到慈善的本意,反而让人看到了爱心被亵渎和挥霍的恶意。面对质疑,吴女士表示,7月22日,平台人员在ICU门口主动找她问需不需帮助,“当时第一天就花了2万多,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钱够不够,就同意了”。如果这种说法属实,涉事网络募捐平台无疑存在很大的问题——“扫楼”。

所谓“扫楼”,是指网络募捐平台向医院派驻地推人员,这些地推人员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网络募捐,他们往往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倘若吴女士所说属实,既可以解释3万元左右的医药费,为什么能报出80万的筹款额度,也可以解释“小康家庭”为什么被人为“减配”。实际上,网络募捐平台“扫楼”并不是什么秘密,线上招聘平台信息显示,某些网络募捐平台地推专员的薪资构成是底薪+绩效+提成,根据绩效考核定制晋升机制。如果不“扫楼”,提成从何而来?

你在献爱心,他在编故事;你以为是慈善,其实是生意。网络募捐中的“故事”与“事故”越来越多,爱心众筹也越来越像是一门生意。网络平台上,有人兜售诊断证明、住院记录等病历资料,拿着这些资料,可以轻易通过众筹平台的审核。通过审核后,需要发布募捐文案,网上有大量捉刀代笔者在招揽生意。包括实名认证和推广服务在内,众筹平台上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码标价的“服务”。面对添油加醋甚至子虚乌有的募捐故事,不少众筹平台都表示缺乏有效的审核能力。问题是,有多少离奇的故事都是出自系统内部的“生产流水线”?

按照吴女士的解释,发起网络募捐是该网络募捐平台主动上门提供帮助,文本也是“他们编辑好给我们看的”,就连提高筹款额度也是“领导特批”。这一系列操作,不得不让人怀疑,募捐平台不是在做慈善,而是通过发起筹款、提高筹款额度来做生意。

骗局被拆穿后,吴女士表示“已经把网络筹款都退了”。故事变成事故后,“原路退回”似乎是常规操作。但如果事情就此结束,故事难免继续发生。毕竟,与唾手可得的利益相比,挂一漏万的网友举报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网络募捐平台来说,审核能力有限或是实情,但越是在审核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越应该从严把控每一条募捐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应当规范内部管理,不能把爱心众筹当成“故事大赛”。

根据《慈善法》规定,个人求助若要使用网络募捐,就要通过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进行,“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没有资质的募捐平台打着慈善的旗号做生意,由此不仅是对公众爱心的挥霍浪费,同时也是对社会救助事业的破坏和伤害。反思此次事件,有必要加强募捐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对违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建立在平台自律与法治他律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赵志疆)

  责任编辑:耿倩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