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梳理,最近一段时间,频频有企业家被造谣。11月16日,苏宁辟谣“破产传闻”;今年8月,高瓴辟谣创始人张磊被边控传闻;当月,雷军发朋友圈辟谣“被投资人训话”传闻;7月,鸿星尔克董事长发声辟谣“快倒闭”“诈捐”……
而更为人所知的,是这两天王健林又被造谣去世。万达集团已紧急辟谣并报警,并发布了多条消息证明王健林还在正常上班。目前造谣账号也已经被封禁。
造谣他人去世,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从以往的情况看,社会名人也难免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上被各种编排。王健林遭遇这种谣言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人。
其实社会心态也没必要见风就是雨,一些不知来路的小号,有板有眼地编一个消息,立马就被半真半假地扩散出去。非正规渠道、无信用背书的信息,真伪其实不难分辨。但积极传播这种信息,甚至造成公司经营波动,人们热衷于“捕捉”,相信“嗅觉”,而非正常的信息公开,网络上的信息传导模式本身也是值得琢磨的。
这类谣言固然是无稽之谈,但换个角度也不能说全无警示之意。这事实上关联一个挺严肃的问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环境下,王健林要承担的业绩压力可想而知,自己也曾表过态:“我跟思聪探讨过几次,他没兴趣接我的班,管十几万人他觉得太辛苦。”在这个背景下,社会难免会对企业未来多一些关心。
这也不是外人多事,企业一旦做大,达到相当体量,就不可避免具有某种社会效应,尤其是房地产这种关系基本衣食住行的行业。企业的收益当然是股东的,但企业的业务关联却是整个社会的。人们对大企业的关心,并不全是吃瓜心态,很多人可能是购房者、消费者,他们自然希望企业可以基业长青,与之构建长期、稳健的信赖关系,自己的大宗、长期消费可以得到如约地兑现。
从王健林和王思聪的探讨来看,他应该也认真地琢磨过企业的未来。这不必回避也不必忌讳,企业的运营者是个人,但企业也是超个人的存在,企业需要未雨绸缪,实现可持续、跨代际的发展。据分析,万达商管已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材料,正在谋求上市,此时谣言又起,对上市可能是干扰。但另一方面,上市本身就意味着向更广大的股东负责,企业对未来的规划,自然也是越清晰越好。
除了万达,其他被热传的谣言有些也能切中某种社会担心,比如苏宁近期出现的营收大幅下滑,鸿星尔克在“野性消费”后大起大落等。谣言当然是不准确的,但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对社会心态的精准把握。而这种社会心态,也难说没有企业状态提供某种事实支撑。
时至今日,人们应该以辩证思维来看待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企业偃旗息鼓,一位位员工、一个个家庭,很快就会陷入生活困顿;与企业有经济关联的消费者,大概率也被波及。企业的生存状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而宏观经济影响到微观个人,距离并没那么远。
反过来说,包括万达在内的大企业,也该理解这个道理。企业辟谣、追责是应该的,但除此之外,真实存在的担忧也该正视,企业的长远规划,让社会公众有稳定预期,避免对上下游关联者的冲击,恐怕也是分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