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助拿出一个小册子,小心翼翼地摊开来,只见一片两寸见方的金纸上,刻着一个古色古香的“佛”字。令人惊奇的是,在高倍数显微镜下,这“佛”字又是由一个个不足0.2毫米的小字所组成的——这就是王仁助坚守多年的微雕书法艺术。
图:王仁助在创作中
图:王仁助和抚州市委书记魏晓奎合影 为“香港抚州联谊会”题词
当微雕遇上书法 下定功夫苦钻研
王仁助是江西东乡人,三十年前南下宝安,成为一名英语老师。长期以来,他喜欢在业余时间钻研书法艺术,曾多方拜师,再加上几十年的苦练,使书法艺术逐步精进。2013年,王仁助加入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从书法爱好者正式“晋升”为书法协会会员。
虽然在书法领域“小有所成”,但王仁助的初心还是心心念念的微雕艺术。王仁助青年时曾随岳父、微雕艺术家江振东学习,在他心里种下了微雕艺术的种子。但他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这些微雕作品虽然做到了细如发丝,但其中传统书法的韵味,还远远没有展现出来。”
为了解决“书法味”不足的问题,王仁助不断挖掘、研习。“我想把多年钻研书法的成果,融入到微雕艺术中去。”在微雕中深研书法艺术,王仁助觉得,此处“别有洞天”。
为了在雕刻时做到胸有成竹,王仁助先苦练书法,“要把字帖翻烂,吃透。”王仁助屋里的墙角总是堆着厚厚的稿纸,一直练到字形烂熟于胸,他才开始动刀。
功夫不负有心人,“跨界”成果初显现
2019年,王仁助在家中刻完一版《岳阳楼记》,突然发觉:“咦?怎么这么好!”王仁助对着这幅作品左看右看,觉得很有“书法味”。拿去给圈内朋友看,大家都颇为赞叹。
之后王仁助一鼓作气,又雕出文徵明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米芾的《草书四帖》、祝允明的《牡丹赋》等作品,技艺愈发精湛。他的朋友、学者邓左民说:“能写成这样已然极牛,还能刻出如此,简直匪夷所思。”
于毫末之间开辟乾坤。王仁助用文人的细腻、品位和审美,为古老的微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专门给他题了四个字“精雕细琢”,这令王仁助开心了许久。
图:王仁助的微雕作品
像做学问一样出作品 艺术追求不止息
王仁助觉得:“既然选择了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得做到极致。”
起初钻研书法时,王仁助曾经的语文老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武秀成对他说:“练习书法就像做学问一样,应该先专,后博,再专。”王仁助按照老师的指点,在书法上先苦练“颜柳欧赵”,临历代法帖。练过诸多法帖之后,他选定米芾,又开始一个字、一组字、一行字地磨炼。如此精进技艺,几十年如一日。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像做学问一样出作品,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是王仁助的艺术追求,也是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日常生活中,王仁助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有一家印刷公司,而他本人则“躲”在公司楼上的工作室里潜心钻研。有了好作品,美滋滋发一个朋友圈,呼朋唤友来品评。得到夸奖固然开心,再接再厉;收到意见也不气馁,虚心改正就是。一刀一磨刻入灵魂,小小天地无穷意境。“以古为师,但不止于此。”王仁助日日沉浸在微雕书法艺术世界里,乐此不疲。
谈起对书法家的王仁助的印象,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青联委员、原临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骏文告诉记者:“书法家王仁助不仅书法造诣得到大家一致好评,他的微雕艺术也是极具生命力,他爽朗的性格也融入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凝练生动流转,别有意境。他不仅自己艺术造诣高,其公子王一也在其培养下,满是艺术家的大脑,成为AI科技创新的先锋人物,先后荣获全美华裔‘30位30岁以下优秀创业者’、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精英’、胡润百富榜‘30岁以下商业领袖’等;‘有趣的灵魂+艺术的审美’这是他们父子的共性,坚韧勤奋的品质又塑造着他们清新的骨骼,让人钦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