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长三角不少城市在这一天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定调全年的工作重点,例如,上海市召开营商环境优化大会,盐城市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昆山市以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年第一会主题等。大多数长三角城市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济工作上,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谋新招,出硬招。本文将聚焦新型工业化领域,简要分析新型工业化“新在何处”“存在的问题”“如何实施”三方面问题。
一、新型工业化,“新”在何方
新型工业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距离第一次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时间已过去22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去年9月,领导人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期,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基础。领导人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说,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是抢抓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机遇、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新一阶段的新型工业化浪潮来临。
新一阶段的新型工业化究竟“新”在何处?在数字经济及产业信息化发展融合带动下,儒余认为,新型工业化主要新在新的制造技术、新的材料工艺、新的生产工具以及新的生产要素四方面。
1.新的制造技术,给工业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突破。本阶段的新型工业化立足于智能制造,以生产技术的跨越奠定我国先进制造核心竞争力。以生产线为例,“工业4.0时代”对定制化的需求推动我国柔性生产线的增长,其采用模块化、智能化、自适应性强等技术手段,通过快速调整生产线的设备、工艺和控制系统来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线。目前,我国柔性生产线市场年增长规模超过18%。
2.新的材料工艺,给工业发展带来了绿色化升级。在本阶段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涌现了很多新的材料工艺,如绿色生物替代、化学工业绿色替代等,例如,随着我国生物制造的发展,有85%的塑料制品有望被生物基所替代,相较于塑料原材料石油基的高碳排放,生物基的碳排放只有石油基的五分之一,将极大地减少碳排放。
3.新的生产工具,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数字化支撑。近两年,智能化的生产工具革命引领产业技术革命。量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AI生成技术等高新技术进一步运用到工业制造业领域,“5G+工业互联”显著优化工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爆发式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开始适应新的生产、存储与传输体系,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4.新的生产要素,给工业发展带来规模性升级。在本阶段的新型工业化浪潮中,数据、资本、信息、管理经验等更多数字化要素成为新型生产要素,而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融汇整合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迁跃。数据被用来改良传统生产模式、拓展新的产业端点,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及时的响应和反馈,对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极大的价值。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部分产业环节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综合来看,我国目前新型工业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第一,对产业发展缺乏统筹及精准定位。一方面,在企业招引过程中企业数智化水平往往不是企业筛选的重点。在招商“内卷”时代,企业业务产品类型、规模体量、纳税额往往是招商主要筛选因素,产线自动化水平会被忽视。另一方面,盲目规划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以动力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很多地方政府在未能摸清行业需求、产能情况、区域产业适配性的背景下,就大量上马相关项目,造成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
第二,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意愿低。目前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大、产品集成度较高、产线较为集中并且产业附加值大的制造企业,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在成本和收益两个维度来看,模仿巨头进行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并不一定带来直接利好。与此同时,考虑到我国人口红利尚未用尽,低端制造业的智能化需求不高,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就更加趋于谨慎。
第三,企业数字转型技术壁垒尚未突破。相较于其他行业,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技术壁垒是其中重要原因。以制造业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为例,虽然已经有大量企业使用信息化技术配置产线,但系统标准不一,信息的收集和转换能力都较弱,甚至出现同一个企业内物流系统和仓储系统的数据无法进行数据对接的情况。
第四,新型工业化发展关键资源要素瓶颈明显。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与地方人才资源、工业结构和创新要素等资源息息相关,而相关资源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着极强的虹吸效应,尤其是部分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在人才与企业的“抢夺大战”中优势较大,人才和产业资源的汇集也使得其工业“地基”稳定,便于开展新型工业化转型。然而,很多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城市正在受到城市经济发展薄弱、城市形象不佳、青年群体外流和产业创新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地推行新型工业化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见到有效成果。
三、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基于本阶段新型工业化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儒余认为,地方需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勇于面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阵痛”,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历史性突破。具体需要立足于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明确产业发展“施工图”。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工信部出台的8大新兴产业和9大未来产业,做好地方产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引导转型及新兴、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科学布局。一是综合工信部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最新的鼓励方向和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以主体培育为重点,建设起一套经过充分验证的、具有可行性的产业发展路径计划;二是充分意识到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情况,建立起差异化的资金支持模式,不能只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不能只投“短、平、快”的生意,立定“十年树产”的长线思维,从给政策到给机会,从引企业到立行业,“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
第二,引导加速“智改数转网联”进程。在“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工作进入深水区后,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在数字化转型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存在不足,直接限制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范围和深度。为了突破这层壁垒,很多地方政府正加紧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升级。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以政府为服务主体,为有需要的企业进行“智改数转网联”服务供给,“引”“育”数字化服务商集群。一方面“政府埋单”推进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另外一方面尽力推广应用,通过免费诊断、技术输出、平台赋能、贴息奖补等举措,全力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第三,加快技术标准制定助力制造业数据信息互联。面对传统“金字塔式”工业体系架构导致的数据浪费和算力冗余,加快工业互联网的标准体系建立和推动网联化进程。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要求对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共性、网络、“5G+工业互联网”、代码解析等维度制定行业规范化标准。各地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化建立将显著打破制造业“信息孤岛”问题,促使信息共享和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为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关注人才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着力关注人才的引入与城市形象的提升,以城引人,以人兴产,以产招人,最终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着力提升人才政策与城市“软实力”,通过高于一线城市的人才补贴吸引一线城市外溢人才,建立产业创新“基本盘”。例如,杭州以超越上海的人才政策和优秀的公共服务能力吸引了大批人才流入杭州“新城”,创造了2010-202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37%,人才净流入位于江浙沪所有城市第一的成绩。二是依托本地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做大产业的贯穿性,以产业名片来吸引对口人才,最终实现产业跃迁。在二线以下城市吸引人才上存在劣势的情况下,很多城市选择瞄准一个产业类目,扎实耕耘,以强优势产业吸引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打出声势,再通过产业辐射吸引更多创新资源的流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