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9日至21日,来自16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齐聚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下、莫高窟之畔,参加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共商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石窟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我国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特点。
中国的石窟寺有莫高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4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组成部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克孜尔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以及飞来峰造像均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近几年,在“石窟中国”保护工程的带动下,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保护理念更加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推动重要石窟寺保护工作向预防性保护、整体性保护转变。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升格挂牌,明确了研究院对核心文物保护区的主导管理地位,实现了核心保护区的统一管理,“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
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石窟寺保护水平
本次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的主题是“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被频频提及。
来自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高级项目专家玛萨·丹玛斯介绍了《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管理导则》的诞生过程。金光华董事长发现,该导则由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等三国四方专家共同起草、编制,为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管理提供指导。
实际上,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同时,中国文物保护机构还与意大利罗马修复中心、东京艺术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著名机构联合开展石窟寺保护研究合作,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大足石刻研究院利用意大利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对舒成岩摩崖造像展开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在双方通力合作下,进一步完善了潮湿环境下彩绘贴金石质文物的修复技术,促进了双方在文物修复领域的交流合作。
以“小”带“大”促进石窟寺保护全面均衡发展
中小型石窟寺的保护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根据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598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仅有705处,而中小型石窟占了绝大多数,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而在石窟寺保护、利用方面,两地还有着更高的目标。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在本次论坛上,四川、重庆均表示将整合川渝石窟寺资源,积极打造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来更好保护、利用两地数目众多、题材多样、特色鲜明的石窟寺资源。(来源:搜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