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党建

健康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国防军事

农村礼俗记

来源:河南热线 2024-12-19 18:22:10

父母没有高学问,确切地说都是地道的农民,可在规矩礼节方面懂的不少,得益于我们王家是个大家族的缘故吧,人多事多,相应的礼节自然少不了。从小,父母便对我们言传身教,什么时候要什么规矩,什么身份要什么规矩,什么事上要什么礼节,等等。

随礼,恐怕是礼尚往来最普遍的体现了,小时候,经常听见父母在吃饭时讨论,谁家跟谁家有礼,东乡的礼大,西乡的礼小之类的话,那时候不太懂,只是觉得是大人该考虑的,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人情往来的一部分。

随礼常见于红白喜事。通常是一门的办事都要随礼,钱数多少根据亲疏远近,再结合兄弟姐妹的,商量出来个一致同意的数,不多不少,省的让人说闲话。爱面子恐怕是每个村里人都具备的,穷归穷,面子不能丢。你没看,那农村修的漂亮小洋楼,六七个房间着实用不上,但必须得有,哪怕空着放杂物、柴火堆,那也得修建的像模像样。农村人可以不讲究吃穿,但展现在外面的必须有面子,不能让人说道。

言归正传,说到礼节,过年过节当然是少不了的。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说起,一般认干亲戚的会选择这天,干儿子亦或是干闺女会拿着诸如公鸡、灶糖之类的到干爸家,行认亲礼,建立干亲戚关系。所谓的干爸干妈,实则是父母玩得好的伙伴,为了延续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通过孩子来延伸下去。我的干爸就是父亲的好玩伴,年轻时候建立的关系,印象中,每年春节都去要走干亲戚,直到我出嫁后,来往甚少。用母亲的话说,出了门子的闺女,这些亲戚大抵是不用来往了。

而对于我的叔伯、婶婶、大娘们,就更是得注重礼节了。小时候来回串门,再熟悉不过,长大出嫁后,回娘家,一同也要去叔伯家,掂上成双的礼品盒去坐上一坐,寒暄两句。像我和妹妹,逢闰月的时候还会给婶婶、大娘买上一双鞋,这是规矩和礼节,母亲告诉我们说,你婶婶和大娘都是儿子,没有闺女,闰月里兴买鞋给她们。

“兴”这个词是我们那的方言,意思就是有这规矩。兴这个、不兴那个,这些礼节规矩一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由父母告知我们,我们再往下一辈传。由于我整年在外上学、上班,老家的许多规矩礼节都不太懂,每次都是问父母,该不该去,拿多少合适,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多规矩都淡化了,抑或是父母觉得我们这辈无关轻重。但是,涉及到一些老传统的礼节还是少不了。就比如,年前蒸馒头、炸油条,大人在忙活的时候,旁人在边上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小孩,经常被呵斥别吭声,咱也不知道为啥,父母也不说缘由,只说不兴说话。

还有,除夕的饺子,出锅前要先盛出来两碗,在鞭炮声中,由父亲端着祭天地、祖先,完事我们才能吃饺子。大年初一,堂屋里再乱都不能扫地,用母亲的话说,拿扫把不吉利,会把一年的好运都扫走。出嫁的女儿最好不要在娘家生孩子、过年,也是不好的象征,初二走娘家,初五烧纸钱,初八是开业的良辰吉日,等等。

从古至今,人们喜双恶单,想来也是这样的礼节规矩,日子选双、礼物选双、成双成对意为祥瑞,不管怎么说,传承下来的,我们传下去就好。(众泰煤焦化 王红杰)

 

  责任编辑:hnzh001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