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优化了供需匹配,促进了经济循环,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这一进程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岗位,有效拓宽了就业新空间,在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对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转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2月21日,人民网主办的“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多领域代表围绕新就业形态如何匹配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展开讨论。会上,人民网财经研究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了《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新就业形态依托现代技术平台,实现业务规模和范围的大幅扩展,使劳动者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这种去中心化和平台化的就业模式,打破了传统就业的诸多限制。
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
安利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之一,其发展模式为就业领域带来了新的动力。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互联网营销师、网络主播、网约车驾驶员等职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其中安利以其独特的社群平台创业模式,为新就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
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背后,也浮现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报告》指出,新就业形态中单一机械化劳动占比高,劳动者技能成长受限;灵活就业者面临收入不稳定、保障较少等困境;算法驱动下,劳动者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影响身心健康。同时,劳动者对新就业形态提出了新要求,包括自主选择性增强、关注多元化收益、渴望多样化的新就业机会。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
杨志明强调,要充分释放新就业形态的劳动魅力,激发新生代的劳动兴趣,实现“体面劳动”“数智劳动”“快乐劳动”。于晗和研究团队基于《报告》洞察,提出“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探索式模型”,包括劳动者改变就业观念、平台企业商业向善、政府政策扶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