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肠在四川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每到过年前的一个月,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挂在房梁上晒,等春节一到,洗净往锅里一蒸,就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待客的餐桌上少不了它。
一到过年,母亲就格外想念老家的香肠,说这边市面上灌得香肠没有四川的好吃,缺少味道。来新疆后我已经不太记得老家香肠的味道,直到母亲回四川带过来一些,吃到家乡味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缺少了一味辣。
但这个辣母亲在新疆一直没有研究出来,为此,在之后回四川,母亲都会去找人学习灌香肠的方法,然后根据家里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
四川人喜辣,饭桌上无辣不欢。起初在我家的餐桌上也是能看见辣椒影子的,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大家饮食习惯慢慢的改变了,肠胃脆弱不能吃刺激性食物,母亲就将辣椒从餐桌上移除了。
一开始,家里人都不太适应,但久而久之,现今的我们反而吃不了一点辣。和我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幺爸家的饭桌,同样是来新疆二三十年,他家一直保留着四川人的饮食习惯。
记得上初中时,因为幺爸家有很多玩具和影碟,我和妹妹都喜欢去他家玩,但每次都吃不饱饭。
只要他们一喊吃饭,我和妹妹就想赶紧回家,端上餐桌的菜,不论荤素,表面上均能看见一层火红的小尖椒,看起来很是诱人,对于不能吃辣的人来说,着实难以入口,每吃一次,我和妹妹都会上火好几天。反之,如果是幺爸家来家里做客,为了不让他们食之无味,母亲都会单独准备一份辣酱。
后来,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大家聚餐吃饭都选择在饭店点餐,辣的和不辣的各占一半,大家都能吃的开心。
因为家里人不能吃辣,所以母亲找这一味道很是困难,不是咸就是辣,实验了两三年,母亲才摸索出适合家里人的香肠,麻香味的,辣度合适,于是往后就开始自己罐香肠,想偷懒了就自己调好调料到门店去罐,然后再回家晾晒。
灌香肠的过程在我看来有点像包饺子,只是放的调料、外皮不一样,流程复杂繁琐,记忆里,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一直都是母亲一个人,灌香肠也是如此,即使是孩子们想要帮忙,她也不愿意我们插手,总是自己计划着时间准备,制作好了之后又平均分成好几份,一家分一点,算是这一年的准备没有白忙活。
有时,我们姊妹几个都不太理解母亲非要坚持自己弄的想法,但看她不嫌麻烦,我们也不好多说,只要过年吃几家饭就能品出其中的不一样,这是母亲制作出的独有的味道,和别人的都不一样。
长大外出工作,也开始学会自己做饭,时而会想做一些复杂但自己喜欢吃的菜,成品端出来并且有人喜欢的时候,心中满是知足感和喜悦感。(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