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29日电 题:一场与病毒的赛跑——山西切断物流疫情传播链条纪实
新华社记者柴海亮、孙亮全、李紫薇
4月28日,山西省太原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称,中风险区清徐县王答乡元跃物流园区调整为低风险区。自此,太原全域为低风险区。
4月13日,太原市清徐县报告多例韵达快递从业人员核酸检测阳性。面对陡然严峻的疫情,山西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一方面极力将疫情“封在原地”,另一方面连夜开展流调溯源,对全省物流链条进行“大起底”,努力斩断物流疫情传播链条。
快点!再快点!战斗在不眠之夜
13日凌晨2点,清徐县在对全域人群进行主动筛查中,发现1例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为当地韵达快递物流园的工作人员。这个物流园区是处理太原市及周边区域部分城市快件中转的场地,每日操作邮件22万余件。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物流链条上的疫情若不及时斩断,后果不堪设想。山西立即启动省、市、县三级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清徐县委书记王剑峰说,县里连夜紧急行动,迅速摸清园区内韵达员工的情况,将909名员工名单下发给乡镇,进行紧急管控。
与此同时,省、市、县三级组织的290人流调队伍,紧急前往清徐一线。
4月18日晚,省、市、县三级疾控专家正在展开流调。(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工作必须以分秒计算。”山西省疾控中心流行病调查人员王三桃说,连夜赶到后,她们立即投入战斗。
流调对象不仅包括当地物流园区相关人员,还瞄准物流链条迅速“扩面扩线”,包括全省120个韵达快递网点的从业人员、4月7日以来接收过韵达快递的人员,以及全省其他快递物流从业人员。
尽快开展流调、尽快摸清链条、尽快隔离管控、尽快核酸检测,和病毒抢时间。山西省卫健委副主任、省疾控中心主任冯立忠说:“一个字,快!”
“根据籍贯、住址和行程轨迹推送到相关地市,各地接到信息后‘接力’流调。”太原市公安局副局长宋文广说,截至14日18时,清徐韵达物流园相关人员的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时空伴随者全部被锁定,全省快递从业人员被“摸清底细”。后来排查出来的阳性病例,均在此次流调锁定的人员之中。
4月14日,山西省清徐县进行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精准防控 用爱坚守
在当夜的战斗中,另一个战场也正在开辟。清徐县将涉疫村镇社区迅速划定为“三区”,尽力将风险人员包进去、筛出来、管控住。
记者深入清徐防控一线采访了解到,韵达快递物流园的一个分拨中心位于王答乡。乡党委书记杜建军说,王答乡的5个封控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有民警、医护人员、党政干部、村两委成员组成的支援小分队,确保群众的就医、购药、生活物资等保障,群众在网格中“静”了下来。
清徐县82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到573个防疫网格,加班加点保证核酸检测有序开展。
微光点点,聚而成炬,防控工作在丝丝关爱中有序推进。
清徐县及时开通了“疫情宅家 一键购齐”平价菜线上购买平台和急需药物购买平台,选取了数家商超和药房,为居民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记者拨打其中一家药房的电话,店里有三位员工负责配送,急需药品可优先派送,非紧急药物,最晚半天可以送货上门。
4月13日深夜,清徐县一批防疫物资运送到储备点,附近居民闻讯赶来与工作人员一同搬运物资。(受访者供图)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隔离点是清徐县最大的隔离点,安置了518名隔离人员。副校长杨建福说:“我们想方设法保障隔离人员的生活和心理抚慰,极力做到隔离不隔爱。”
4月19日,已经集中隔离7天的快递从业者王晋收到了意外惊喜。“万万没想到,在这个特殊时期过了个别样生日。”当他把收到的生日蛋糕和祝福贺卡拍照发到隔离人员微信群里时,祝福语此起彼伏。
织密“防控网” 拧紧“安全阀”
山西省疾控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山西清徐韵达关联疫情累计感染的300余人,传播链条清晰,发现病例均为韵达快递人员及其密接和次密接相关人员。
4月16日,清徐县对王答乡同戈站韵达物流园进行终末消毒。(受访者供图)
除了“追阳断链”,山西坚持强化人、物、环境同防,抓好防疫人员规范操作及自我防护培训,严格信息追溯管理、规范应急处置等,织密“防控网”,既坚决阻断社会面传播,又保障群众正常寄递需要。
记者近日在太原市街头看到,一些企业的快递小哥不断穿行在路上。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郭丙福说,目前邮政、顺丰、京东等20多个寄递物流企业已恢复运营,其他寄递物流企业正在有序恢复运营。
山西省邮政公司近期每日快递业务量约为20万件,为严防疫情通过快递渠道传播,加强了对快递的收、分、运、投等各环节的防控措施,在保证邮件消杀工作全方位无死角的同时,还对仓储设备、环境进行定期消杀。
“凡进必检、凡进必消、凡出必消、人物同防,不漏一件、不漏一面。”山西省邮政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山西“在抗疫中学习抗疫”,出台寄递物流行业及从业人员相关管理新规,加快总仓改扩建,在全省实施总仓管理制度等,在政策、机制层面探索拧紧防控“安全阀”。(参与采写马晓媛、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