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党建

健康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国防军事

“中原粮仓”何以撑稳“中国饭碗”?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来源:大象新闻 2022-06-10 08:30:45

编者按:

麦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正在颗粒归仓。当前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麦收过半,大规模麦收已越过黄河,一路向北渐次挥镰,河南夏粮丰收在望。手中有粮,经济社会发展才更加沉稳、更有底气。经历暴雨和疫情,在特殊之年交上特殊答卷,这是河南对全国大局的重要贡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大象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解读粮安天下的中原担当。

“中原粮仓”何以撑稳“中国饭碗”?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资料图片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 摄)

拿着卖粮的15600元现金,沈丘县白集镇种粮大户陈俊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种植的小麦刚一收割,不出地头就变成了现金。

陈俊伟所在的周口,是河南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大批商品粮。在当地小麦收割的同时,中储粮沈丘直属库已提前准备空仓33栋,沈丘县农发行发放收购资金6亿元,切实保证仓等粮、钱等粮、人等粮。自6月1日启动入市收购后,喜获丰收的农户从各地赶来售粮。而这只是河南8500万亩小麦从丰收在田变为颗粒归仓的缩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种好粮的同时,“中原粮仓”又是如何储好粮,撑稳“中国饭碗”的呢?

“中原粮仓”何以撑稳“中国饭碗”?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资料图片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 摄)

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风吹麦浪遍地香,随着麦收快速推进,6月5日,周口全市麦收已基本结束,1100多万亩小麦实现了颗粒归仓。

在距离中储粮沈丘直属库约60公里外的周口淮阳区四通镇,有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粮仓城遗址——时庄遗址。这也就是说,4000年前的夏朝先人们就已经拥有了“藏粮于技”的智慧,它的发现也佐证了那个年代农业生产的辉煌和农耕文明的繁荣。

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截至6月9日17时,河南已收获小麦8075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更是自古以来都有储存粮食的惯,从国家到民间皆是如此,粮仓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除了时庄遗址外,在中原大地上还分布着多处古代粮仓遗址。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粮食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存的立根之本,粮食安全也是国之根本。过去如此,在今天亦是如此。”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告诉记者,不同形制的、数量较多的粮仓集中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水平、粮食存储技术和建仓史找到了新的起点。

在河南工大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昭看来,不仅要种好粮更要储好粮,粮食仓储在中国尤其重要,世界上如此重视粮食仓储的也只有中国。“当前,做好储备粮仓储管理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平衡粮食供应、确保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中原粮仓”何以撑稳“中国饭碗”?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资料图片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 摄)

不断改进技术推出新仓型 只为存好粮

说起粮仓,河南90后的“新农人”丁玉豪有着深切的感触,早些年,他家和很多农村人一样,每年麦收后,在卖麦的同时会留下一小部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由于之前条件有限,存的麦经常受潮、发霉。”

丁玉豪坦言,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家家户户都早已不再存粮,都是麦收之后直接在地头就卖了。

“过去要求是把粮食存起来,而现在要求的是不仅仅要存起来,而且要存的绿色、健康,让老百姓吃的好。所以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要把我们的粮食储存好,进行安全、优质储存,进行适应市场的分仓分质收储。”李昭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河南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今年年初,河南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其中明确,到2025年,粮食完好仓容稳定在9000万吨,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仓容达到1000万吨以上,培育10个以上20亿元的大型粮食物流产业园区。

在李昭看来,粮仓是粮食仓储设施最重要的基础,目前应用的主要仓型包括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楼房仓三种。为更好的保存粮食,技术人员对仓型进行了改进,不断推出一系列新仓型,这其中就有自呼吸通风双层板式屋盖平房仓。“河南今年还建成了第一座散装楼房仓,麦收后就将要进驻第一批小麦。这种仓型不仅节约了土地,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也能够进一步控制仓温。”

“中原粮仓”何以撑稳“中国饭碗”?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资料图片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 摄)

如何增加粮食储存年限、保证粮食鲜度

记者了解到,技术人员不仅对仓型进行了改进,如今的粮仓房内部也是科技满满。在众多绿色储粮技术中,控温和气调储藏技术是其中两项应用最为广泛、储粮效果很好的技术手段。

气调储粮技术是在密闭的仓房中对粮堆所处的环境进行人为的改变,形成一个不利于害虫和霉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抑制粮食呼吸,最终实现防虫、杀虫、抑菌的效果,保护粮食品质、延缓衰败的作用,是一种高效绿色的储粮技术方法 。李昭说:“控温储粮是将粮食长期保持在低温的安全状态,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减缓粮食呼吸强度、控制害虫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危害,确保粮堆安全度过高温期,达到绿色安全储粮的目的。”

不仅如此,专家团队还加速智能粮库建设,实行一卡通、仓容自动检测、自动通风等。通过技术更新,增加了储存年限、保证粮食鲜度、减少粮食储存期间的污染,提升了粮食的品质。

记者留意到,在《河南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中同时也提到,鼓励和支持建设高标准粮仓。将提升现有粮食仓储设施功能,升级改造控温成品储备库,实现绿色储粮。

“中原粮仓”何以撑稳“中国饭碗”?河南“国家粮仓”的称号古来有之

(资料图片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 摄)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储粮河南科技赋能“大国粮仓”

“我们仓储科技管理专家团队,也通过探索相关科技储粮技术应用,研究制定了内环流、空凋控温、氮气气调、粮面压盖、保水通风等指导意见,提高科技储粮技术应用时效。”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储粮河南以实用性、实效性、可推广性,不断提高产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据介绍,近些年来,中储粮河南以科技储粮三年规划为引领,扎实推进仓储科技工作,持续增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围绕“控温、保水、免熏蒸”目标,采取中央储备小麦以内环流控温为主,玉米、稻谷、大豆空调控温全覆盖的技术路线,同时大力推广稻壳、压盖毯、铝箔气泡隔热毯、塑料薄膜粮面压盖储粮技术,分区域、分品种、分仓型精准施策,减损增效、降耗增效、绿色储粮成效初步显现。实现了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应用率100%,质量达标率100%、品质宜存率100%。

三年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年均投入维修改造资金7000万元,加大仓房维修改造力度,提升仓房保温隔热性能,为提高科技储粮应用、确保储粮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大仓储设施设备革新力度,大力推广低耗、降噪、防尘、高效设备,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节能降耗、降损增效提供基础保障。(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王韶卿)

  责任编辑:News811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