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上下五千载,新春年俗世代传。年俗,蕴含着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传递着祥和团圆、平安喜乐、来年更好的希望。这是年俗的核心意涵,也是人们不变的文化诉求。
年俗里是浓郁的年味。贴窗花、挂年画、包饺子、看大戏、踩高跷、敲大鼓、放鞭炮……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尽管天南地北过年的习俗各有差别,但类似的节庆场景和热闹氛围,成为铭刻在群众心间的温馨美好记忆。
孩童时,听到远处有热闹的吹打声,就赶快跑到大街上,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踮起脚尖,翘首期待。从远处走来的装扮各异的队伍里,高跷、秧歌、腰鼓、舞狮、舞龙热闹非凡。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年俗也跟随着与时俱进。乡村春晚、旅游过年、微信拜年、抢红包……如今这些新花样新年俗,展现着时代风貌,提示着传统年俗融合当下生活与时俱进的内在生命力,并渐渐沉淀为人们新的年节记忆。
年俗文化活动,是集体性的狂欢和庆祝。舞龙舞狮、秧歌年戏、灯会庙会等红火热闹的年俗活动,作为当地人的娱乐方式,不仅营造了特有的氛围,叫人忘却烦恼、释放疲惫,共享喜悦和祝福;而且构造了某种共同的集体记忆,让参与其中的个体充分融入其中,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情感连结,感受集体的温暖、产生深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满足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尉氏县大桥乡: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