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机里存有1000多个农民的电话号码,只要农民朋友来电,他总是耐心答疑解惑;一年里,他有半年时间扎在农村,足迹遍及太行山区和黄河滩区;他先后培育出13个道地药材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50万亩,种植户累计增收超过10亿元……
他,就是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军。
“初心”在农,他最见不得种田人受穷
1997年至1998年,时任河师大生物系办公室副主任的李建军被组织选派到安阳市汤阴县韩庄乡挂职科技副乡长。李建军记忆犹新,当时大多数村民都是一年到头守着几亩地在土里刨食,几户有想法的村民联合种植了30亩胡萝卜,却因为价格下跌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李建军生长在农村,他很早就懂得农民的艰辛。幼年吃不饱饭的经历使他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农学专业,并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农民解决一些问题”。
初到韩庄乡,就看到胡萝卜滞销。“我来晚了!”看着欲哭无泪的村民和扔在沟里的胡萝卜,李建军深深自责。经过半年多调研,他帮村民找到了可行性较强的项目——种植食用菌。几年间,他先后扶持成立了15家食用菌公司,帮助村民建食用菌棚50多座。
为了这条致富之路,李建军准备了多年。1985年,他从安阳农业学校毕业,进入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一进入学校,他就积极投身校办企业,食用菌厂、水产养殖基地、酸奶厂、纯水厂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为了学技术、学经验,他拜种植蘑菇的工人为师,甚至痴迷到把培育蘑菇的种料袋搬到他的集体宿舍里观察、培养和研究。宿舍的桌子上面和下面、空地上、窗台上摆满了菌种袋,就像个实验室。他还多次向一个家在山里的学生请教,并利用假期自费跑到山里实地调研和学习。
李建军始终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他最见不得种田的人受穷。从汤阴县到封丘县,从修武县到林州市,豫北许多村庄的田地里都流下了他的汗水,也见证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最有价值的论文,应写在泥土里”
种植金银花,致富千万家。2009年,李建军作为河南省和新乡市科技特派员,到封丘县农村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中心挂职。当时,号称“金银花之乡”的封丘县南部金银花成片死亡,北部金银花也病病歪歪,一年只开两三茬,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种植金银花投入高、产出低,让种植农民伤透了心。
“主栽品种多年不更新换代,已经严重‘老龄化’,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经过深入调研,李建军开出了“药方”:只有选育抗病良种,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封丘金银花才有可能重获生机。
李建军从全国各地收集金银花主栽品种和野生品种,建立了占地5亩的金银花资源圃,再对资源展开评价,进行定向选择,最后实施杂交,育出具备“父母双方”优势的后代。这是一项单调、枯燥的工作,李建军带领团队住在花农家、泡在花田里,干了一年又一年。
河师大生物实验大楼里常见夜半灯光,楼管师傅说:“那是李老师的实验室,他经常最晚离开生物楼。”而在野外的金银花资源圃里,晨光熹微,常有“萤火虫”在大田里闪烁,还夹杂着窃窃低语,村民说:“不是萤火虫,那是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戴着头灯在采集金银花样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金银花新品种“豫金1号”“豫金2号”通过省级鉴定。前不久,“豫金3号”和“特蕾1号”又获得我省中药材品种鉴定证书。4个新品种一经问世,就凭着抗病高产优质的出色表现,受到广大花农的欢迎,今年种植面积超过6300亩。
金银花烘干,是另一件让花农头疼的事。以往,花农要在三伏天生起煤炉,在“桑拿房”里烘干金银花。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且烘出的金银花失去本色,品相变差。李建军采用低温阶梯静止烘干工艺,指导封丘县黄德镇贾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保彬共同研发出高效、智能、绿色的新型烘干机,一举淘汰了传统的烘干模式,降低了花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金银花的品质。
李建军扎根花田10多年,义务向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在李建军团队的推动下,封丘县金银花种植打破“天花板”,进入了新天地。他却又悄悄开辟了“第二战场”,为新乡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研发出代用茶、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三大系列30多种金银花深加工产品。
李建军常说,科研不是做“锦上添花”的文章,而是搞“雪中送炭”的技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封丘县贾庄村周边1000多农户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直接带动就业5万多人。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除了在田地里忙碌,李建军还承担了3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及3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全年达310学时。尽管工作忙,他却从没调过一次课。
白天忙着下地,晚上修改论文,是李建军的常态。一名硕士生回忆,他在傍晚五六点将论文发到老师的邮箱,第二天凌晨4点就收到了修改意见。而那一晚,李建军还批改了另外两个学生的论文。每一个研究生入学后,李建军都会给他们制定严格的三年学习任务,并且随时抽查,谁没有按时完成,就会受到严厉批评。
不仅是对自己的学生,李建军也将知识无条件传授给农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技术,2020年,李建军牵头组建了科普志愿服务团队。2021年,他带领团队赴封丘、卫辉、武陟、修武等地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50多次,成了农民口中的“活财神”。李建军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辉县市吴村镇柳湾村是河南师范大学定点帮扶村。2016年,李建军用自己培育的皂荚和金银花新品种、新技术为柳湾村带去了科技扶贫的希望。村里种植了80亩(1.2万株)皂荚苗木、20多亩金银花,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1株皂荚苗10元钱,现在每株可以卖50至60元,加上采收的皂刺和套种的黄芪、花生,综合效益非常可观,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如今的柳湾村已成为新乡市农业产业振兴示范点。
“只有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推广更重要。”李建军说。10多年来,他下乡入田科普和技术指导都是免费的,平时还经常有农民电话咨询一聊就是半天,他选育的所有新品种都无偿提供给农民。
金银花种植能手陈豪杰是李建军的“得意门生”。“我的技术是李老师免费教的,所以我也不会收一分钱。”陈豪杰在外出指导其他农民时总是这样说。他和其他职业农民一起,像李建军一样,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到了省内外。
“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法宝’,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是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李建军说。(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