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位于息县杨店乡杨围孜村的农场,稻谷飘香,鱼儿肥美,到处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该农场负责人裴其勇通过“稻田养鱼”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增收致富,每亩增加收入约3000元。
近日,笔者来到该农场看到,在其中一片面积超过100亩的稻田周边,有一排深水沟,成熟了的稻子像铺了一地金子,金黄的稻田的水正排入沟里,不时有鱼儿随着水流游进水沟,浪花翻滚,裴其勇心里乐开了花。
裴其勇,息县张陶乡裴寨村人,今年5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2006年外出到北京务工,先后在建筑工地干过各种活。2016年,由于家庭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加上自己看好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在当地村两委的号召下,他毅然返乡创业,回到家乡注册资金3000万元成立息县勇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投资500万元养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失败。2017年来到息县杨店乡农场流转土地1100多亩,转行稻鱼种养。
走进田里一看,田里养殖的鲫鱼、草鱼、白鲢鱼、甲鱼。水稻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主要通过水体养鱼,鱼粪肥田。整个种植和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成熟后的稻米颗粒饱满、雪白晶莹,鱼儿肉质细嫩肥美,深受市场欢迎。
“水稻亩产量基本上在1000斤以上,鱼儿也长得特别好,已经有好多人来订购,我们每天都在这干活,这几天主要是收稻和捞鱼。”在农场地里,汤湾村任庄村民组的刘永红正忙着收获稻谷,伴随着隆隆机器声,稻田里鱼欢水跳。
“以前我们这附近的地高地不平,坡多田少,排水灌溉不顺,种庄稼收成低,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现在他们公司把土地重新整理一遍,好种多了。”该村在农场务工村民李守春告诉笔者。
裴其勇说,刚来时这地总体地势较低,种庄稼不行,我就想到先把地整好。每一百亩一块,低的地方四周挖成水渠,挖的土拉到地里,提高地势。然后我又投资近30万,买了一台自动测量激光扫平地仪器和拖拉机。光整地我就投资约每亩300元。“我们养水产挖围沟占用整个水田的面积不超过8%,这对整个粮食的生产没有任何影响,同时还有高效益的水产品的附加。”
沿着田埂行进,刚刚收割的水稻田里,成群的鱼儿纷纷露出头来,摇摆着肥胖的身体四处寻觅食物,煞是逗人喜爱。裴其勇说:“稻秧定根后放鱼苗,主要以鲫鱼、白鲢鱼和草鱼为主。稻田里养鱼,能有效建立起稻鱼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水稻可为鱼类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在炎热的夏天,还可以为鱼遮阴,而鱼以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为食,不仅减轻虫害和草害,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的肥料,鱼在游动时会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增加水中的氧气,更利于水稻生长,这种生态循环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裴其勇:“天气晴好就可以收割水稻了。今年田里的鱼,截至目前已经卖出近4万斤,到年底还可以卖出8万斤以上,由于地整理的好,今年稻长势特别好,稻谷价格也高。”
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树伟说:“该公司是全县稻田综合种养的试点农场,该公司这种种养模式效益很好,比如:鲫鱼放进去时1到2两,经过三四个月的时间,生长到4至5两,每亩放养量300尾,收获量100多斤。另外,水稻亩产有1000斤左右,价格翻番,预计每亩增效益2000元以上。下一步,全县将推广‘稻田养鱼’种养模式,种养规模逐渐扩大。”
据悉,该农场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党建引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稻渔共生、增值增收,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助推乡村振兴产业滚动发展,使增收效果明显。(息县县委宣传部 余江 供稿)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