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根据同名诗谱写,其歌词最早见于宋人朱熹的《楚辞集注•后语》,题为蔡琰(字文姬)所作,因为未载于《后汉书》,且在文体上与原作有较大的距离,是否为蔡文姬所作,长期以来颇多争议。
蔡琰,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约生于公元177年,卒年不详。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她“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但生逢乱世,屡遭罹难。早年嫁河东士大夫卫仲道为妻,但不到一年,卫仲道因病身亡。兴平年间,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被胡人掳去,南匈奴左贤王纳其为妃,在胡中生活12年,其间为左贤王育有一子一女。曹操平定北方群雄后,对文姬的处境甚为同情。因念及昔与蔡邕友善,遂遣使者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文姬赎回。归汉后蔡琰再嫁与董祀。她将在胡中的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悲愤诗》大体相同。但从诗歌体制来看,《胡笳十八拍》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触之处,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救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胡笳十八拍》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十八拍”,即十八段的意思。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曲逐层倾诉蔡琰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曲调哀婉凄切,深刻感人,反映出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剧性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