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党建

健康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国防军事

红色传人何宪伦

来源:中共确山县委宣传部 2024-06-21 10:50:48

鸡鸣星稀五更寒,

朝霞似火红艳艳,

东风拂人面。

往西看,乌云笼罩半个天,

三五年,平氏镇上起庙会,

时间就在三月三。

……

这老汉坐在轿里暗思考,

脸上不住露笑颜,

今天奇袭平氏镇,

战斗计划很周全,

兵分两路巧改扮,

为民除害把敌歼。

……

红色传人何宪伦

何宪伦创作的《奇袭平氏镇》和参与编修的《革命斗争史料》

这段文字是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鼓词,说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张星江、王国华、周骏鸣等共产党人在桐柏县平氏镇庙会上抢夺地主枪支的事。鼓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鼓词被艺人唱演,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多个奖项。之后鼓词的作者又和自己的同事一起,以鼓词为蓝本,结合搜集了解到的确山、泌阳、桐柏、信阳等地的革命斗争史,历时三年,创作了23万字的长篇曲艺作品《三打乌龙镇》。《三打乌龙镇》1980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1981年,《三打乌龙镇》被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录制为评书,全国数十家省、市级电台播出,一时间,万人空巷。《三打乌龙镇》还被改编为系列连环画,发行达五十万套。

中共确山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赵安东至今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一放学回家就守在收音机旁等着收听评书《三打乌龙镇》的情景。那个年代,收音机、舞台剧、连环画,是人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红色传人何宪伦

寻访何宪伦(左)

2024年6月20日,确山县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队一行来到驻马店市,拜访了鼓词《奇袭平氏镇》的作者、《三打乌龙镇》第一主创何宪伦。今年91岁高龄的何宪伦是确山县石滚河镇人,何老眼不花、耳不聋,思路清晰,说起自己早年的经历和创作历程娓娓道来。

1933年,何宪伦出生于确山县石滚河镇,因父亲是开明乡绅,又是共产党人周骏鸣的启蒙老师,舅舅是曾任中共确泌桐中心县委书记的杨玉璞(解放后先后任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信阳专署专员、河南省地质局局长等职),何宪伦自小就接触了革命斗争的情况。何宪伦还记得12岁那年跟父亲一起到石滚河孤山冲的情景。孤山冲当时是河南工委、鄂豫皖湘赣边区第四地委、第四专属和第四军分区驻地,掩映在山间的被服厂、兵工厂、纸厂、鞋厂、烟厂……成了何宪伦记忆的一部分。长大成家后,岳父是确山早期共产党员、曾任确山西区区委书记、确山起义时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侦察队长的赵子乐(解放后曾任确山县人民委员会常委、政协常委等职)。这些都成为了何宪伦日后采写确山革命斗争史、创作革命战争题材文艺作品的现实渊源。何宪伦父亲国学基础丰厚,何家有较多藏书,耳儒目染,何宪伦自幼和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色传人何宪伦

何宪伦部分作品和奖牌

因为战乱,何宪伦学时断时续,1949年,何宪伦结束师范学业,被分配到确山县靖宇小学任教,后又担任瓦岗完小校长,1953年,何宪伦被调到区文化站,后又来到文化馆、党史办等部门,开始了党史编修和文艺创作工作。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何宪伦长期抓农村文化,很少在县城,干的是苦差事,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他积累了大量素材,搜集了大量确山老区的革命故事、歌谣,这也为他日后文艺创作打下了基础。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确山县委组织人员编写确山革命斗争史,何宪伦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们走访了很多确山革命斗争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情景。当时王国华任河南省副省长,在郑州工作。为了解史料,何宪伦在郑州住了一个月,跟着王国华向他了解情况。三人赶在当年十一前夕,将《确山革命斗争史料》编写完成。《史料》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部分,介绍了1926年到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

此后,何宪伦还根据采写了解的情况,写了传记文学《王老汉传奇》《桐柏传奇》等在《党的生活》等杂志上连载、刊发。1984年,为了更好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共驻马店地委从全区抽调编写人员,成立了《中原烽火》编委会,何宪伦等为编委会成员,何宪伦写的《 豫鄂边区主要创始人之一——王老汉 》一文编入书中。

红色传人何宪伦

《王老汉传奇》在《党的生活》杂志上刊发

身为革命志士的后人,何宪伦并未“躺平”在长辈的功劳薄上。他认真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1962年后,何宪伦自创、与人合创了大型现代戏《尖兵激战》《麦种风波》《金枝银桃》,小戏曲《村头认猪》;自创中篇曲艺《平氏夺枪》《奇袭平氏镇》。《赶车路上》《平氏夺枪》在信阳地区汇演中获优秀奖,《尖兵激战》《村头认猪》在省汇演、调演中获优秀奖。1969年,何宪伦调入地区文教局创作组,后任文化局创作室副主任。这一时期,何宪伦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红色文艺作品占大部分,如大型现代戏《青蛇正传》、中篇报告文学《万水千山心连心》、中篇小说《会猎记》、中篇故事《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篇革命故事《嵖山烽火》等,短篇小说、故事、曲艺说唱《少奇同志在竹沟》《王老汉与朱总司令》《残阳如血》《祖孙俩》《红石冲》《说老头》等百余篇,有多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七八十年代,何宪伦与人合创的长篇曲艺作品《三打乌龙镇》,风摩大街小巷。1987至1990年间,组织、指导全区曲艺志卷完成县卷任务后,何宪伦着手主编《驻马店地区曲艺志》,计48万字,单卷出版,《驻马店地区曲艺志》被纳入省曲艺志丛书。

红色传人何宪伦

何宪伦(左)向来访者介绍情况

何宪伦还把培养青年文艺新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另一项内容。他曾多次参加执笔修改赴省汇演剧目,为培养推荐新人新作,很少署名。确山县原文化馆馆长杨建军2013年发表于《河南曲艺》的《天中曲坛不老松》一文,讲述了他早年在何宪伦的帮助下走上曲艺创作之路的经历,及何宪伦对文艺创作新人盛莉、文艺人刘宝、曲艺家杜一鑫,对戏剧作家周明礼、孔祥令、王人众、张耀民等人的“‘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浸润、艺术熏陶及挚诚无私的帮助”,对“伯乐”何宪伦如山师恩感激不已。

从1933年到2024年,90余年的时间,何宪伦从出生到耄耋之年,经历了确山的革命战争和解放,经历了确山的建设和发展,他用不辍之笔为战乱与和平留痕,挚诚无私地为青年助力,也将一个名字印在了众人心里。(马勤功 张红)

  责任编辑:黄思影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