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党建

健康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国防军事

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的着力点

来源:郑州日报 2023-03-13 15:09:36

作为黄河沿线规模体量最大的城市,郑州市具备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条件。郑州市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要着力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黄河文化的展示与呈现、黄河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黄河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努力构筑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黄河文化高地,充分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切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着力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上下功夫

(一)要挖掘好、阐释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是打造核心区。依托黄河历史文化遗址,以“一带三核”(黄河文化带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郑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郑州“更有料”的黄河故事。

二是嵌入多主题。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文旅融合、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主题,依托郑州现有文化资源,多视角挖掘好、阐释好黄河文化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讲好郑州“看得见”的黄河故事。

三是突出“郑”元素。深入挖掘郑州黄河文化品牌特征,在兼顾黄河文化资源“大排面”的基础上更要突出“独特点”,用足郑州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讲好“突出郑州特色”的黄河故事。

(二)要整理好、研究好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

一是发布政府招标课题。依托郑州市各级智库,加强对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历史治黄工程文献的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通过整理和研究的方式实现系统保护。

二是发挥研究基地作用。委托“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等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系统整理、研究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典故、意义、美感价值。

三是拓展协同研究空间。围绕保护、传承、弘扬,拓展文学、文物、文化、文明一体化运作研究空间,深入阐释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道德追求、人文精神,形成系统的黄河文明话语体系。

(三)要保护好、传承好黄河文化的遗产资源

一是形成产业发展新模式。发挥产业资源优势,持续推进黄河文化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建立配套的文化经营、流通和销售的市场体系,强化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二是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坚持山水林田湖路村综合整治,加快“3年100处以上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生态观光、非遗展示、田园体验等全域旅游新业态。

三是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做好黄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整体规划,加快整合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构建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文化需求、文旅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着力在黄河文化展示与呈现上下功夫

(一)要在融合创新中展示好黄河文化的“盛世美颜”

一是实施黄河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以打造郑州黄河文化元宇宙为抓手,统筹建设和整合郑州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利用“5G+AR”等技术手段,有效扩展黄河文化文创作品表达空间,用融合创新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二是擦亮“民族根·黄河魂”文旅品牌。发挥郑州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利用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诗圣文化等遗产资源,打造一批能把游客“吸引来、留得住、玩得嗨、还想来”的文旅项目。

三是叫响美丽乡村郑州品牌。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上,要注重突出乡村的“美色与颜值”。坚持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旅游业态为载体,结合自然资源、历史遗存、人文风俗等优势,加强静态展示和活态呈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建设美丽乡村。突出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如在巩义市河洛镇结合黄河、洛河清浊二水激荡交融形成的太极奇观,建设神话旅游村。

(二)要在区域联动中呈现好黄河文化的“一脉相承”

一是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要建立结构合理、布局科学、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动做好郑州市域内的生态保护、沿河景观、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二是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格局的核心,郑州市要通过设施共建、资源共有、活动协作、成果共享,在提升合作效能和水平上下功夫,主导做好“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大文章。

三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引领作用。要在文化共享上找资源,在特色互补上找优势,通过加强郑州与其他沿黄城市在拓展共建演艺、旅游产业链方面的合作,协同做好服务经济、循环经济、体验经济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三)要在参与互动中唤醒黄河文化的美好印象

一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观光体验。坚持系统谋划、融合衔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整合串联现有文化资源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重点景区和精品文旅项目,借助图文、影像等媒体形式增强黄河故事的吸引力,增强游客的深度体验和代入感。

二是增强“可参与化”的深度体验。在各个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可参与化体验项目,培育一批可供深度体验的民俗节庆和文旅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型、实景化的精品文化之旅,着力从味觉、视觉、知觉立体化唤醒游客对“黄河之都”的美好印象。

三、着力在黄河文化转化与发展上下功夫

(一)要创造性转化让黄河文化细藤结硕果

一是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体制机制。加快落实《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此基础上深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加快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是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工程。打好高水平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组合拳”,如依托黄河博物馆展现黄河历史文化文脉,依托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发新的文创作品,依托黄河文化带建好美丽乡村示范带,努力把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二)要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文化老树开新花

一是在文化创意、载体创新上下功夫。通过乡村形态、产业构成、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让美丽乡村建设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提供有力支撑,用文创精品点亮美丽乡村之魂,推动郑州在“黄河故事大赛”中脱颖而出。

二是在地标建筑、故事新讲上下功夫。坚持“以时空演变为线索、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文关系为核心、以遗产资源为载体”的原则,打造具有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特色的地方独特景观,郑州黄河故事要在“贯通古今、打动人心”上下功夫。

三是在彰显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在讲述黄河故事中巧妙融合少林功夫、名人故事等郑州元素,持续做好春晚的“黄河文化主题”节目,扩大黄河文化品牌中风华“郑”茂的影响力。

(三)要产业化发展让黄河文化旧貌换新颜

一是用好多种资金运作模式。实行灵活的企业化运作和发展方式,如美丽乡村建设采取政府提供政策和土地、企业提供资金和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用好企业与政府合资、独资、民营等多种资金运作模式。

二是注重多个环节协同发力。着力在市场分析调研、产品输出完善、渠道联动推广等环节协同发力,激发文旅开发、市场营销、直播带货力量,最大限度地强化黄河文化产业链的整体效能。

三是整合多个空间文化资源。立足全域旅游开发,坚持“多点开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社会、人文、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侧数据分析,持续输出郑州叫响黄河文化品牌的动人故事。

四、着力在黄河文化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

(一)要保持“技术敏感”给力黄河文化传播

一是新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探索开放、多元、共享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全面推进黄河文化更清晰、客观、动态的传播。

二是新载体加速黄河文化传播。积极创新传播载体,运用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微视影像等手段,发挥智媒时代“微型、互动、跨屏融合、低语境传播”优势。

(二)要构筑“文化高地”助力黄河文化推广

一是实施构筑“黄河文化高地”工程。持续推进黄河文化理论研究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黄河文化民生改善工程、黄河文化产业提升工程、黄河文化消费刺激工程,不断增强黄河文化的感染力、带动力、影响力、融合力、普惠力、辐射力。

二是打造黄河历史文化新地标品牌。围绕“黄河、黄帝、商都、嵩山”等核心资源要素,完善旅游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与重点推广,塑造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形象。

(三)要争取“更大舞台”发力黄河文化出彩

一是积极搭建与拓宽艺术化载体平台。坚持“突出个性化、注重精品化、提升参与性”的原则,结合国内各类重要的艺术节等,分析研究黄河文化走出去的合适平台与契机,持续拓宽黄河文化“走出去、亮出来”的路径。

二是打造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展示载体和平台。走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之路,通过举办黄河文化节、大河文明国际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旅游文化节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黄河文化品牌。

(作者:王运涛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郑州市优秀青年社科专家)

  责任编辑:news1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