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为人马牛!”秋季开学伊始,陕西西安莲湖区远东第一小学迎来了主题为“奥运精神中国力量”的思政第一课。授课教师在回顾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代表团夺冠的精彩瞬间之后,将叙述转到了历史,“‘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在东北沦陷后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赛,向爱国将领张学良说明真相,冒着被迫害的危险托人找到《大公报》发表包含这十六字的公开声明。后来,刘长春代表国民政府参赛,虽未拿到名次,但他用行动诠释的,正是那时中国人理解的奥运精神。”
奥运健儿的高光时刻、“嫦娥”“天问”的精美弧线、抗疫白衣天使的无畏担当……近年来,无论是国家重大发展成就、重大科研成果,还是重大困难考验等素材都被广泛引入思政教育中,成为贴近学生们的“活”的教科书。那么,重大时代性主题如何作为沟通思想之“渠”引来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如何创新表达方式让学生们更喜闻乐见?记者进行了采访。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价值认同
“课堂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幅理想的画卷: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烈士方志敏、蓝蒂裕;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到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从践行初心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到用教育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以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群像,无不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302班班主任张婷在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后动情地说。
今年秋季开学,无论是9月1日晚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栏目还是中小学、高校的开学日主题活动,重大时代性素材都成为学生思政教育、德育的资源。
“今年有疫情、有洪灾,里面有无数可以挖掘育人素材的丰富材料。“开学第一课”作为重要的德育课堂,具有思政课堂不具备的现场感,以跨越时间、空间对话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个个故事。”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2021“最美教师”陈明青表示,看了“开学第一课”,作为思政教师还要讲好“思政第一课”,通过进一步提炼,把鲜活的素材和课本所学原理相结合。“素材是载体,‘载’的是立德树人的目标。”
重大时代性主题走入学校德育环节,究竟起到了怎样的育人效果?以抗疫为例,光明日报教育部同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组成的调研组对5480名大中小学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5%的小学生、92%的中学生和94%的大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思政课堂能及时融入抗疫精神教育内容,且效果较好。
结合学段特点,凝练学习主题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位微笑的大姐姐,她就是独腿志愿者汤奇。河南水灾发生后,她从江苏出发驰援河南新乡,救援过程中她拄着拐杖来回帮扶受灾群众,并配合队友运送物资,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在直播镜头前,河南省南阳市实验中学思政课教师姜梦带领屏幕前的学生思考,“作为残疾人的她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
这一幕,是“河南省2021年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的一个片段。今年暑期,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对河南来讲是“大考”“大战”,在考验中展现的众志成城、激发的磅礴伟力也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结合“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河南省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等不同学段的10位思政课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把这些鲜活的现实素材带进了“开学思政第一课”的云上课堂,于8月30日、31日两天进行线上直播,观看人数高达652.6万人。
同一主题,不同学段,不同延伸。小学课堂“在灾难中开出勇气之花”,南阳市第十二小学思政课教师焦珂让同学们感悟救灾英雄们的大无畏品格;中学课堂将“感悟生命、生命至上、守护生命、出彩生命”“制度的力量”作为主题,姜梦与学生探讨灾难中生命的价值、社会主义制度在重大考验面前所展现的优势;职校课堂上,南阳市工业学校教师则从智能装备如何运用到救灾场景出发,点燃同学们科技报国的热情。
“以东京奥运会中国金牌选手为例,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可以用这一素材,但问题是从素材里可以挖掘什么?小学生有可能看到我们国家奥运健儿‘摘金夺银’,我们国家国力越来越强了;初中生有可能更多地考虑每一个人获得金牌背后一定都有一段奋进的故事;而到了高中学段,应该更多地考虑体育在中国是一项宏大的事业,不仅有运动员的付出,背后还有体制机制、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看到我们体育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例如,‘全民健身’带动全民的身体素质提高,获得金牌的选手背后的科技实力支撑,等等。”陈明青表示,这样学生对于奥运的理解就能上升到整个国家发展层面,而不仅局限在金牌本身。
“思政教育要入脑入心,必须做好学情分析。例如对小学生,要突出体验性,培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中学生,要突出思辨性,培育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对大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全球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即其所学的专业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张尔葭分析总结。
拓展育人载体,突出时代情怀
“……我想那浩瀚的星河中,定然有可爱的玉兔。它乘坐的神气缥缈的坐骑,定然是中国人民的蓝图。你看,它悄悄躲在广寒宫后面,定然在探索神奇的月表。”这是北京一零一中一位初中学生的语文作业,作业要求仿照郭沫若现代诗《天上的街市》,以中国航天工程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天上的街市》简短明快,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通俗又充满想象力,适合学生仿写。去年12月嫦娥五号顺利回归,带回了月壤标本,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阶段性成功,鼓舞了中国人民。”语文教师过俊解释了布置这项作业的初衷,“学生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他们词句运用虽还显稚嫩,但创作的诗歌很有韵味,而且关注时事热点,知道了语文学习必须结合生活实际。”
在不少中小学,时代型思政素材不仅可以融入思政课以外的课程作业,还融入了升旗仪式讲话、课间少先队广播、主题班会、队会活动、校园卡片展示等。育人的载体更多,育人参与性也更强,校领导、担当非思政课的普通教师都成了育人主体。
“升旗仪式当中,当值班级会有20分钟的展示环节,少先队定好主题后由学生寻找素材。此外,每天中午还有15分钟校园广播作为‘红领巾宣传阵地’。”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德育辅导员杨京告诉记者,从红船精神、长征故事、孔繁森的小药箱、雷锋精神,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疫“逆行”的白衣天使,抑或10天建造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素材。
“此外,我们还发挥校社联动、家校联动优势,请一些社区志愿工作者、亲临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家长来到学校讲述他眼中的防疫。学校一进校门还有一个小门厅,同学们制作一些主题性的‘轻卡’在那里展示,不少‘轻卡’的题材就是给平凡的抗疫工作者的祝福语。”杨京表示。
“带学生实践时,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有一个C919的研发中心,可以模拟航空器结构做小制作,如果到这些地方去上开学第一课,未来‘大思政’的格局有可能进一步打开”,陈明青表示,思政教育今后可以更向社会开放,“如果‘第一课’是在现场去讲,效果有可能会更不一样。例如,课本上谈自主创新不容易,学生在模拟的过程当中,一边模拟一边听讲解时,会更加了解原来如此小的一个零部件都是一项突破,都是由无数个创新组成的,是一个团队长年累月的智慧结晶,就对自主创新如何突破‘卡脖子’难题有更深切体会。”
“我想,思政教育结合重大主题进行,今后要更加直面新时代、新问题,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更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同学生关联度强的内容为切入点,教学设计可以是高屋建瓴的,但是教学过程应是从下往上循序渐进的,通过横纵对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滋养理论,并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辩证思考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张尔葭总结道。(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1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