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你听到这首恢弘大气的经典老歌时,一定会想到《三国演义》,想到礼贤下士,重仁重义的刘备刘皇叔。
《三国演义》第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无疑是刘备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此后,刘备的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越来越强大,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那么,你知道“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吗?
故事就发生在新野县城北13公里处的沙堰镇,在原沙堰联中的西边,有一段岗坡,当地人称之为“荐贤岭”,也叫“分手岭”。这个古老的地名,就是当年刘备送徐庶赴许昌救母时,两人在这里依依不舍地离别分手之地,也是在这里,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一天午后,屯兵新野的刘备,正在军帐中和军师徐庶议事,突然,有快马走近,送来一封徐庶的家书,打开一看,徐庶突然神情紧张、脸色苍白,原来,母亲被曹操拘囚在许昌,望儿速去救母。徐庶是个孝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徐庶六神无主。他用袖角抹了一下脸颊的泪水,立即向刘备告归。
刘备不忍离别,送徐庶走了十几里,又送十几里,一直到了沙堰才停下来,徐庶告辞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就此分别吧!”刘备紧握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也涕泣而别。
图为刘备挥泪送徐庶(《三国演义》剧照)
荐贤岭上,刘备含泪北望,目送徐庶离去,却被路旁树林隔断, 刘备愤怒地指示手下:把那片树林给我砍掉!他遮住了我遥望元直(徐庶字元直)的视线(据沙堰的一些老人说,过去荐贤岭向北也即徐庶走的那条路旁,是不长树木的)。
徐庶正打马北去,忽然掉转马头又拐了回来,这让刘备心中窃喜,莫非元直拐回不走了。刘备那求贤若渴的眼神突然一亮,深情地注视着徐庶,并勒马而下,惊喜地趣步走近徐庶,二人都露出了知己般会意的微笑,不知不觉地,两双手牢牢地抓在了一起。可见他们的这次离别有太多的不舍。
徐庶稍微顿定了一下情绪,然后对刘备说:“主公,我心绪如麻,慌里慌张的,居然忘了一件大事。我这一去是死是活都未可知。我走了,主公的身边离不得人。此地北去不足百里处有个大盆地,盆地中央隆起的密林掩映的高岗上,住着一位‘卧龙先生’,复姓诸葛,单名亮,字孔明。我们曾一起投师共读,情同手足,他的学识和谋断远远在徐某之上。主公可请他来谋划未来。”
刘备舒展开眉头笑意盈盈地、慢声细语应声道:“那就劳驾元直您为我请来相见。”
徐庶摇了摇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听徐庶这么一说,很有兴趣,就细问究竟:“这个人比先生您的才能如何?”
徐庶谦虚又诚恳地说:“我与他相比,就像驽马伴麒麟,乌鸦配凤凰。此人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管仲,乐毅,依我看,他的智慧和谋略远在管、乐之上。如果得此人辅佐,何愁天下不得?”一席话,说得刘备转忧为喜,心情大好,连声向徐庶致谢。接下来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动人故事。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历史定格在了1800年前,今天的荐贤岭也非当初的模样,但历史是有记忆的,也是有温度的。为了让人们感受这段历史故事,同时也记住这段知恩、感恩的佳话,新野县沙堰镇政府修建了一条自“荐贤岭”向北到贺庄村东桥头,长约3.5公里的沿河风景路,这条路宽约3米,依河而建,西边是潺潺的河水,东边是绿油油的庄稼地。
图为历史古道换新颜
盛夏的傍晚,周边的村民搬上小凳子,摇着蒲扇,在徐庶走过的、新修的这条古道边,一边吹着凉爽的河风,欣赏荷叶连连,一边笑谈庄稼丰收的景况,祥和而美好。“要是刘备能穿越到现在,看到这变化,估计就不必让人砍树了吧?”“是呀,也许徐庶还舍不得走呢!”两个学生模样的孩子,一边走,一边讨论着,留下了一路的歌声、欢笑声……(杜明 罗玉红 聂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