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地市新闻 > 正文

罗山熊林村:走出一条“稻虾共作”的脱贫致富路

罗山熊林村:走出一条“稻虾共作”的脱贫致富路
2020-10-21 09:35:11 来源:映象网

“一亩水稻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每斤收购价一块三,一年能收入1300元,再除去化肥、种子、农药、人工、机械等一切支出,在无洪涝、干旱、虫灾,风调雨顺的状况下能落个500块就很不错了。”日前,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村支书兼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向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

熊林村自然资源捉襟见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和阻碍,致使走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变得举步维艰。土地还是那些土地,怎么样让土地的经济效益最大,一直是摆在陈广兵这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面前的问题。

罗山熊林村:走出一条“稻虾共作”的脱贫致富路

“但是没想到后来我们决定走虾稻共作的路子,竟然走对了,老百姓脱贫又增收。我们成立了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是纯天然的,不用化肥和农药,产出的大米能买到8到12块一斤,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熊林村支部书记兼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指着一大片稻田自豪地说,“我们养出来的小龙虾个头大,肉质鲜美,每斤价格高出市场价最少2块钱,还是很多人争着抢着要。”

陈广禄作为稻虾共作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滔滔不绝,“2018年我整了13亩土地,靠稻虾养殖这一项收入差不多就有20万元。之后我又流转了50亩土地,这样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劲。以前都不敢想象,都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啊,让我们脱贫又奔小康。”

罗山熊林村:走出一条“稻虾共作”的脱贫致富路

提起陈广禄以前的状况,知道的人都是直摇头。当时他们家的状况是,孩子上学,妻子重病需要常年吃药,一家几口挤在破旧的小平房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十几亩地和陈广禄闲时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下来挣的钱根本不够日常开销。

“当时就是想过一天讲一天吧,最愁的就是孩子大了得找媳妇了,可是这样的家庭哪会有闺女能看上呢。”邻居们每每见到陈广禄时,他总是长吁短叹。

罗山熊林村:走出一条“稻虾共作”的脱贫致富路

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出台以后,陈广禄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他们一家在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自身也在积极努力摘掉贫困的帽子。

陈广禄一家人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机遇就是“虾稻共作”综合养殖。2018年,陈广禄将自己的13亩水田都用来进行“虾稻共作”综合养殖,一年挣了近20万块钱,2019年成功脱贫。

陈广禄夫妇俩不但成功脱贫,还成为了村里的技术骨干。他们俩还负责管理合作社的200亩“虾稻共作”产业田,一年能够拿到5万块钱的工资。找到了致富路后,陈广禄自己通过土地流转又发展了50亩的“虾稻共作”产业田,农忙时还聘请周边其他贫困户人口为自己工作,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贫困户的收入。

罗山熊林村:走出一条“稻虾共作”的脱贫致富路

现在陈广禄一家不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喜事也接踵而至。“现在就等着房子交钥匙后给儿子娶媳妇了。”陈广禄腼腆地笑着说道。他们家在县城里买了一套120平的房子给儿子作为婚房,还想等着儿子结婚时再买一辆小汽车呢。

据了解,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017年为提高土地经济效益,该社负责人陈广兵亲自跑到湖北、安徽和湖南三省的十几个县进行实地考察适合合作社发展的项目。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陈广兵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了解当地的土地生产环境适合发展什么种植产业,经过数月辛苦实地考察后最终选择了水稻田里养小龙虾的“虾稻共作”综合养殖产业。

确定发展“虾稻共作”产业后,合作社得到了罗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作”3000亩。“虾稻共作”综合种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为能够更好地发展,陈广兵特地从湖北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做指导。

合作社通过“虾稻共作”综合养殖,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虾稻共作”综合养殖,还为农户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实现共同致富,把“虾稻共作”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特色产业。

“虾稻共作”综合养殖达到了“一田两收,一水两用”,实现“稳粮增收,以渔促稻,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目标,在提到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时,陈广兵表示,未来合作社将进一步完善“虾稻共作”综合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大力度地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助力。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罗山县以稻虾共作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2145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1890万公斤,产值达9.45亿元;虾稻产量8400万公斤,产值达2.52亿元;莲藕、茭白产量400万公斤,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刘礼凯 胡晓笛)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