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同时黄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及世界最高的悬河,历史上多次淤积,决堤,改道给中下游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黄河宁,天下安,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11月16日上午,“丈量五千年 蝶变黄河岸”主流融媒体沿黄探访河南活动采访团来到了焦作武陟县,探访了“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这里,新中国治理黄河初战“胜利”;在这里,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开始实现。
很难想象,“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会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前,渠首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渠首分局局长张存省告诉记者:“人民胜利渠灌区工程于1951年开工, 1952年4月建成开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184.84万亩,主要担负着灌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补源供水和灌区排涝等任务,受益地区包括新乡、焦作、安阳三市的12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她的建成,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宣告了新中国治理黄河初战告捷,标志着党和人民治黄事业上的胜利,成为新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位于渠首的人民胜利渠展览馆内,一张张充满历史气息的黑白照片,一行行见证时代的陈述文字,一页页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建国初期人民胜利渠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再现眼前。走出人民胜利渠展览馆,合围的绿植,远处的农田,写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项目”字样的标示牌,让编辑记者们看到了人民胜利渠孕育出的勃勃生机。
据了解,人民胜利渠的兴建,打破了外国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论断,曾先后吸引4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官员前来参观考察。68年来,人民胜利渠使灌区内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变为良田,还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
来自福建东南网的记者杨元攀告诉记者:“我生活在长江流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黄河,更是就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黄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木兰溪提出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我觉得人民胜利渠也完全做到了。一条渠改变一条河,几座城,造福一方人民、一个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
“68年来,人民胜利渠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经历了挫折、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功勋卓著。灌区共引(供)水400亿立方米,社会效益达450多亿元,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张存省望着身旁奔流的黄河水,动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