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6日,《农民日报》头版重磅发文《干群齐努力,响山村变美了》;2月2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刊发报道《浉河区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到底信阳市浉河区探索了什么样的新经验,引得上级党报党刊高度关注?2月7日,记者走进该区的多个乡镇,进行剖析探究。
在浉河区东双河镇响山村,村道开阔、绿树掩映,屋舍俨然、白墙青瓦。在这里,村干部带着群众干,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全域推进“美丽菜园”建设,小小的山村俨然变成了美好宜居的代言地——这正得益于浉河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切入点,做到创建、提升、管护一同抓,全面推进了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
近年来,浉河区按照“全面覆盖、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高质量开展一体化规划,高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动单点创建向片区示范、全域推进转变,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全域旅游、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通过包联共建形成常态长效工作合力,持续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目前,该区已累计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4个、中国景观村落12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6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村30个,形成了以楼畈村、郝家冲村、学堂岗村为代表的精品茶园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示范带。
“这几年,我们村里大变样。现在,路修通了,群众出行也方便。我在村里享受公益性岗位,对村里道路进行养护,获取劳动报酬。”李国富是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学堂岗村的村民。浉河区的“四好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幸福大道通到了和他一样的群众的心坎里。
2022年,浉河区以创建“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的总目标,有效地促进了公路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环南湾湖道路的不断修缮和美化,一路山水竞秀、茶香相随,游人纷至沓来、品茶赏景。“立足良好的自然资源,我们打造了尖山景区,让生态经济持续彰显。目前我们村的农家乐、民宿达到二十多家,增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广。”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村委委员张婷婷告诉记者。近三年,楼畈村接待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
好生态就是好风景,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浉河区得到了火热实践。
为持续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将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浉河区以全域旅游标准审视绿道功能,以示范区旅游环线为脉络,同步植入优质商业资源和时尚业态,着力打造交旅融合“快进、慢游、深体验”新样板,实现区域内茶山、景区、景点、民宿、产业带间的互联互通。
新的发展理念催生了茶乡高质量发展。浉河区的民宿产业也犹如雨后春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串点连线成片,以大别山茶乡文化为纽带的民宿从“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该区围绕“茶旅融合”“红色旅游”“农耕文化”“多彩田园”等建设主题,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旅游乡村,将茶产业、茶文化与民宿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发“茶旅+民宿”“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已成为浉河区茶旅转型的着力点、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和全域旅游的引爆点。
与此同时,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浉河区将目光投向了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在浉河区十三里桥乡,红果缀满枝头,游人采摘正忙,草莓产业成了富民强基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在草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科技种植方式,精细化管理,让游客采摘更具体验感。从春节到现在,村集体经济已经获取利润近5万元。”十三里桥乡黄湾村党支部书记梁孝兵告诉记者。
提升振兴速度,展现振兴质量。浉河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扛旗的强力引擎,探索建立“投、融、建、管、还”五位一体的投融资机制,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该区严格按照“1513”项目推进机制,及时打通项目建设“中梗堵”,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创新一批开发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此外,该区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乡村振兴,在前端做实茶园改造,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中端开展技术攻坚,实现从产值到效益的转变;在末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促进了茶产业发展的持续腾飞。
畅游浉河大地,放眼茶乡沃土,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乡村振兴美美与共。浉河区正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335”工作布局,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契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新路径,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浉河样板,以“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为澎湃地动力引擎,步入乡村振兴“快车道”。(通讯员 徐铭)
标签: 信阳市浉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