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低碳环保措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本报北京2月9日讯 记者侯建斌 见习记者刘欣“根据目前核算,北京冬奥会将实现全部碳中和目标。”今天上午,在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透露,“筹办6年多来,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同时采取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碳补偿,保障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在谈到低碳理念是如何融入到北京冬奥委会的筹办工作中时,李森举例说,“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壶场地,是夏奥遗产变身冬奥场馆的典型,这种转化模式减少了新建场馆产生的碳排放。而北京冬奥会一共利用了6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可以说为低碳场馆树立了样板。
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认为,北京冬奥会在场馆利用方面发挥了“典范”作用,“这些夏奥场馆不仅可以在举行冬奥会时使用,未来还可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还可以在各种娱乐、文化活动中继续使用。实际上体育场馆再利用的所有特点都在本届冬奥会中被融合起来。”
同时,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剂。目前,包括国家速滑馆在内,北京冬奥会共有4个场馆使用使用了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李森说,“这种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能缓解温室效应,也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运行过程中节能约20%。利用这种技术,刚开始建设时成本会稍微高一些,但从长远来看,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可以实现热能回收利用,也会大大降低成本。”
那为何不是所有场馆都应用?李森解释,并非不想采取这项新技术,而是一些场馆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不适合应用。如,“冰立方”在后续场馆运行中会进行水冰转换;五棵松体育中心比赛场制冷的各项设备早已安装就位,拆掉重建反而会造成巨大且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在低碳管理方面,还利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据李森介绍,张家口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储备,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将张家口的风、光等转化为电并输送到三个赛区,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据测算,从2019年6月开始使用到冬残奥会结束,场馆用电大概4亿千瓦时,来自张家口的“绿电”满足供应完全没有问题。
在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看来,“北京冬奥会为节能环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都具有里程碑式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