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场馆”让权益保护体现在细微之处
访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洪波
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冰球预赛在国家体育馆打响,赛场上比赛正酣,赛场下权益保护领域的工作者正默默检查场馆里商业广告上的覆盖物是否需要继续加固,观众衣着上的商业展示是否符合要求……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各大场馆频频出圈。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无论是竞赛场馆还是非竞赛场馆都十分“清洁”,视觉呈现上更加赏心悦目。但这“清洁”的要求十分专业,相关工作繁杂而重要。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洪波介绍,“清洁场馆”工作由权益保护业务领域负责,国际奥委会制定“清洁场馆”规则,主要是为了确保奥运会中体育高于任何商业活动,保护奥运会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保护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奥组委市场开发合作伙伴的权利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产权。国际残奥委会也是基于类似目的,执行基本相同的规则。
“清洁场馆”一词来源于英文“clean venue”。这里的“清洁”不是指环境卫生上的洁净,而是指对商业展示的限制。刘洪波介绍,“清洁场馆”规则是指在奥运会开幕式前2周到结束后3日内,残奥会继续使用的场馆延长到残奥会结束后第3日,所有场馆及其周边区域不得出现未经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许可的商业展示。
谈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清洁场馆”工作的开展,刘洪波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真准备,精准制定政策方案阶段。前期法律事务部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关文件进行系统学习,储备相关知识,并按照冬奥组委的统一安排派员到平昌冬奥会和东京奥运会学习、参与“清洁场馆”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针对各场馆的具体情形逐个起草“清洁场馆”报告,与国际奥委会先后召开多次会议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馆一策”的具体标准,为后期工作推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10月,北京冬奥组委审议并通过法律事务部研究起草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关于开展“清洁场馆”工作的实施意见》成为各场馆团队开展“清洁场馆”工作的直接依据。
二是合力攻坚,依规移除、遮挡场馆及周边的商业展示阶段。刘洪波说:“‘清洁场馆’政策目标能否成功实现,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最关键的,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比如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受疫情影响团队人员数量压减等等。”
去年9月,法律事务部权益保护业务领域9名同志全部下沉到场馆一线,在各场馆和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配齐团队。紧接着就是紧锣密鼓开展一系列培训,相关各方很快对“清洁场馆”工作形成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工作局面迅速打开。
三是严格监管,高效处置随时出现的违规展示阶段。赛时阶段“清洁场馆”工作的重点,是对场馆内人员的衣着和携带物品以及进入场馆的车辆和货物进行监管,只要出现不合规的商业展示,马上按预定方案进行处理。
刘洪波说:“这个阶段的工作,事前不知道是否会出现违规的商业展示以及在哪里出现,都是发现问题后临机处置。”
赛时进入场馆人员较多,对运动员、技术官员、赞助企业代表和合同商代表、持权转播商、观众等,都要观察到位。注册人员和观众衣着上的商业展示限制要求不一样。举例来说,对注册人员而言,每个人的服饰都要符合要求。对观众而言,不得集体(20人及以上)统一使用或者穿戴相同或者组合形成的带有明显商业展示的物品或者服装。同时,各种物资还在不断进场,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合规化处理。
1月29日,权益保护团队突然收到国际奥委会通知,要求在1月31日前紧急遮盖所有非赞助商品牌车辆前后的制造商标识和车辆型号标识。法律事务部与交通部门进行了紧急沟通,在其大力支持下,1月30日下午所涉330辆汽车全部按要求遮盖完毕。又比如,在冬奥会开幕式前2小时,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通知国家体育场观众餐饮点冰柜上的商标需要遮盖,我们的工作人员当即和餐饮业务领域取得了联系,仅用15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由于各方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清洁场馆”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高标准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我们以信守承诺、认真履约、真抓实干、密切合作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赢得了各方的认可和尊重。”刘洪波说。
记者 侯建斌 见习记者 刘 欣
标签: 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