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进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局部与全局相配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良好生态格局全面推行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保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淮河干流和洪汝河生态廊道建设,提升桐柏—大别山、伏牛山山地生态屏障功能,构建生态空间保护骨干网络。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育,充分运用空中云水资源,涵养水源生态。强化全过程环境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优良天数比例不断增加。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大力推进“美丽河湖”示范区创建行动,推动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快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统筹地上地下协同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稳妥开展污染耕地治理修复,持续提升土壤安全利用水平。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把准政策导向,突出双控倒逼,坚持先立后破,精准制订方案,加快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运输结构、交通装备和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加快耗能建筑向节能建筑、产能建筑转变。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发展绿色低碳高效产业,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率先达峰。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培育规范环境治理市场,深入推进排污权、用水权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建立常态化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