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环保 > 正文

四川成都:河湖“守护者”守出生态宜居城

四川成都:河湖“守护者”守出生态宜居城
2021-11-01 16:06: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董璐、高健钧)成都,两江抱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治蜀先治水,水兴方得城安。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筑堰,生活在巴山蜀水间的人们与水相亲相邻,也兴水利、除水害,实现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变,造就了水萦城郭的天府盛景。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强水生态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河湖长制,不仅实现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还勾勒出一幅幅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美丽画卷,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新城。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114个水质断面优良比率达97.4%,同比提升2.9%。河湖长制的建设和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水“治水” 构建一体化治理新格局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从20世纪90年代的府南河治理,到沙河、锦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流域水生态治理,再到“天府蓝网”规划的推出,成都不断探索治水新思路,建立“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镇级河长主管、村级河长主巡”工作机制,创新提出“供排净治一体化”,实现了治水从单一到系统、从就水论水到水陆统筹、从工程建设到人水城和谐发展的转变。

九道堰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创新蓝绿融合的河道整治、全流域生态海绵体系构建、创新水域——水陆交错带——滨水陆域生态修复、小流域智慧管控成套技术体系4大措施,同步串联周边供排水、再生水等环境基础设施,是当地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典范。

“河道水质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九道堰街道河长何军说,通过“成都e河长”APP,基层河长可将巡河发现的问题上传,通过一级级联动协商解决,便捷还高效。

成都市自2017年起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全市6900多名河长“知河”有据、“巡河”有径、“问河”有理、“管河”有力,截至目前已依托“成都e河长”APP累计巡河332.25万人次,依托信息平台上传问题78788个,解决问题77147个,整改率达97.92%,有效提升了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崇州市桤木河,治水思路和方式的创新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6大工程,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3大类20个项目,水活了,流域绿了,环境也更美了。记者在桤木河湿地公园看到,碎石铺成的小路曲径通幽,木结构的栈桥回旋延伸,园区内郁郁葱葱,碧水环绕。

崇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常敏说,治水要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坚持开门治水、水岸并治,还要统筹规划、综合施策,与当地产业、沿线风土人情等结合。

亲水近水 打造蓝绿交融好风光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更加渴望,想要亲水、近水,对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蓄塘成湖、留木成林、因势聚山、借渠引水……漫步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湖公园,竹林夹道、树木葱郁、鲜花绽放,高空栈道、玻璃墙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成都市龙泉驿区水务局河湖管理科负责人熊林告诉记者,以前划块地就叫公园,现在则是把公园嵌入城市,不仅实现“一步一景、步移景移”,也要把生态价值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据介绍,这里以前是片农田,低洼地带连年受淹,存在塘堰水质差、部分地区缺水灌溉等问题。如今,通过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河湖分离、全面控源截污等举措,这里的水质达到地表I类水标准,还吸引了大量野鸭、白鹭安家落户。

这是成都市通过实施河湖长制打造蓝绿交融好风光的一个缩影。

治水最好的方式是还水本色。保持原生态、使用原材料,以水生态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才能更好地留住自然河态、田园风光。

桤木河穿村而过的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河道杂乱、污水直排。如今,通过实施河湖长制、打造湿地公园、成立土地合作社等,已经变身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户均年收入十多万元。

五星村党委副书记孙建中同时也是一名村级河长。他说,通过因地制宜治理河道,采用当地特色的鹅卵石铺路布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乡村本色,不仅实现了“好水灌好田、好田出好米”,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水“活”城兴 绘就人水共生幸福景

从唐代的“门泊东吴万里船”到近现代的“河水香茶”,水和成都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乘坐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一路欣赏两岸的光影秀,体会老成都的生活韵味……在今天,“夜游锦江”已成为成都旅游的一张独特名片。而随着锦江水生态治理建设的不断推进,“夜游锦江”的线路也将不断延长。

“这不止是一条生态河,也是一条经济河”,成都锦江绿道公司总工程师刘丽娟说,以人为本能够提升治水成效,很多居民家离河岸不足50米,我们提升改造的原则是“不动一棵树,不扰一护民”,实现产城人融合。

九道堰以增绿筑景为抓手提升生态品质和区域美感,构建生态绿道52公里、生态湖泊6处、复合型生态湿地2处,新增各类乔灌木2.8万棵;桤木河依托特色小镇、川西林盘、天府绿道、湿地公园等载体打造“四季有景”“全时可游”的滨水景观,深挖天府稻作文化、非遗文化、古镇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都江堰市新设50余个河湖长制公示牌,涵盖河道名称、起止点、河道长度和河流故事等信息,展现河流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光,彰显魅力水文化……

以水为脉,水“活”城兴。

未来,成都将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引,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其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持续转变,让这些河湖“守护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绘就人水共生的幸福美景。

(责任编辑:庄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