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环保 > 正文

福建省长汀县:治山治水,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福建省长汀县:治山治水,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2021-12-14 08:21:23 来源:光明网

瓜果飘香、飞鸟翔集,在福建省长汀县,当年的濯濯童山,如今已是满目葱茏。

从1985年遥感普查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到如今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020年底的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到6.78%,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长汀的山河巨变,离不开久久为功的水土流失治理。

长汀生态巨变,是一个样本,也是一个缩影;是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观察我国几十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大规模治山治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车道,一幅幅山清水秀、鸟鸣鱼戏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理念引领,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

在与水土流失的漫长较量中,长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高瞻远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安吉县用实际行动诠释这一理念,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县域生态治理范畴,因地制宜开展以大中型水库上游为重点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深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一批试点工程建设,通过“植被重建、建设生态公益林以治山,建设拦沙坝、绿化河岸以治水,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以治污,种植高效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以致富”等一系列“组合拳”,打造出“山绿、水清、景美、民富”的美丽乡村面貌。

在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更多山河披绿的故事一一上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了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和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实现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高到低的历史性转变。水利部2020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367.0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69.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8.48%下降到28.15%,减少了10个百分点。高强度水土流失占比明显下降,黄土高原、京津冀、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江西赣州,曾经红土裸露、沟壑纵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1.75万公顷,占全市山地面积的37%,森林覆盖率仅40%。通过水土流失治理,目前,赣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3%。

“赣州的主要经验做法包括强化组织领导,突出水保生态建设的位置;注重建章立制,完善水土保持制度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转变治理思路,创新治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强预防保护,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曹文洪告诉记者。

从全国范围看,1991年,全国人大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标志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水土保持责任、规划的法律地位、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法律责任。全国省、地、县相继颁布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或条例,形成了自上而下、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全面依法防治轨道。

依法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我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30年以来,全国5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减少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套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协调、以水土保持法为核心、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持续创新监管手段,实现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全覆盖,督促指导23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减少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0万平方公里,有效防治了因生产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重点治理,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在陕西绥德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30多个集中连片建设的水土保持径流小区,布设了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植被种类等,研究不同措施下的水保结果。

为有效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国加快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83年,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八片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又陆续实施了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京津风沙源、坡耕地治理、淤地坝及病险坝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年均保持土壤16亿吨,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曹文洪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系统施策、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万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凡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30%以上。

治山治水换来青山绿水,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为世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土保持工作将继续全面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陈晨 杨雪丹 高建进 马跃华

(责任编辑:庄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