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食堂挖出古墓”教会了我们什么?

“食堂挖出古墓”教会了我们什么?
2019-01-10 14:25:27 来源:光明网

近日,中山大学食堂工地挖出了“宝贝”。广州市考古文物研究院表示,考古人员在该地块用地范围内发现13处墓葬、1口水井,其中东汉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但受后期活动影响,破坏较为严重,目前考古工作者仍在现场进一步勘探。

这个消息让人措手不及,尤其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们,更是不知作何表情:难道自己在古墓上吃了四年的饭?网友们也纷纷变成段子手,各种段子纷至沓来。“中山大学的考古系,应该先把自己的学校挖个遍”,“学校广播:请考古系的同学们来一下食堂,现场教学”,“考古系毕业生开心到晕厥——毕业论文不用愁了”……

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变成段子素材,实在是因为太具喜剧色彩。说到古墓,让人想起武侠小说中的神秘派别,是小龙女的藏身之处;在影视剧中古墓也多远离尘世,遍布机关,令人目眩神迷。谁能想到它竟然在学校食堂的下面?在糖醋排骨、麻辣香锅、黄焖鸡米饭的下面?历史沧桑与饭菜烟火,实在太难联想到一起,当巧合真的出现,也就产生了奇妙的玄幻感。

然而这种“巧合”,其实就是历史的一种写法。历史,恐怕未必像个人简历一样,按年份把事项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历史可能会因为一个巧合被湮没,也可能会因为一个巧合被重新书写。

比如甲骨文,记载了殷商时期那么多重要信息,不过也是近代被当作药材时才偶然发现,20世纪以后才开始系统地整理。我们当作常识的甲骨文,其实进入人类视野的时间非常短。再比如现在大名鼎鼎的兵马俑,其实也不过是20世纪70年代村民打水井时才偶然发现。正是这一个个“巧合”,丰富、改写甚至是颠覆了历史叙事。

食堂挖出古墓,在舆论场或许是个趣闻,但置于学术圈,或许也是再现了一个常识:学术研究始终是敞开的,文明的记录与定义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文化呈现出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个个类似“食堂下有古墓”的巧合中被描摹出来。

而突然发现“自己在古墓上吃了四年饭”,或许是身处文明古国的我们,才独有的奇幻经历。比如2017年成都体育中心的施工现场,也翻出了一座“蜀王宫”,也一度让舆论大感意外。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五千年的风和雨,积淀了多少物质遗存,或许就藏在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因一次偶然的际遇被翻出。

但近些年也不难看到另一种新闻:在施工现场翻出了古代遗存,但因为与现实利益等冲突,被刻意损毁、弃之不顾。这就需要我们算好一本账:在一段历史记忆与短期利益中如何取舍?倘若当年的甲骨文都被当作药材用掉,我们从未知道甲骨文,那么我们头脑里远古中国是什么样?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知,或许就少了重要的一块图景,一段集体记忆就此消失。

因此,“食堂下有古墓”或许也是提醒,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历史陈迹并非不可能。我们对此要有充足的认识,也要有保护的意识。尤其是各地文物保护部门,要有充足的敏感与及时介入的机制,防止文物被损毁。

中国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而如何让这五千年栩栩如生,仍然可以细细打量,恰需要我们当代人的努力。(作者:王子墨)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