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每逢佳节“被相亲” 这场年度大戏主角有你吗?

每逢佳节“被相亲” 这场年度大戏主角有你吗?
2019-02-13 09:27:34 来源:东方今报

2019年,最后一批90后已年满20岁(女性法定结婚年龄),而第一批90后即将“而立”。当单身的90后们春节返乡,“催婚”成为他们逃不掉的话题,而“相亲”被列入不少人的春节日程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记者在春节期间采访数位单身90后,了解他们的“相亲”故事。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姝

吐槽 95后开始“被催婚”,四个闺蜜相亲对象“两两重合”

作为一个1992年出生的姑娘,记者在一年内见证了一个“单身团”的消亡。

我们有个发小群,五个女孩、两个男孩,十来年交情。单身时,每逢什么情人节、双十一,都要十分矫情地聚一次。工作后天南海北,每逢节假日回家,也会欢聚到深夜。

在2018年,两名男士欢天喜地地告别了单身汪的快乐,步入二人世界。

从其中一名男士多次“缺勤”聚会,到另一名男士和我们打“三国杀”时,他媳妇儿在旁昏昏欲睡,再到大家线上打游戏时,对方语音传来“老公”的撒娇,为了避免打扰兄弟,嫂子“介意”,我们四名女生很快另起炉灶,建了小群。

然而,随着周围同龄人相继走入婚姻,我们四个闺蜜的相亲对象,出现两两重合的情况——同一个男生,不知情下先后与其中两人相亲,这种事儿居然发生了两次,不得不感慨“被相亲”的圈子越来越窄。今年春节,一人领证,两人去见家长,“单身团”也只能在微信群上聚齐了。

其实,过了适婚年龄,家长往往比孩子更急。父母一听说谁结婚就开始叹气,或者各种打听你的终身大事,这种事儿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一位闺蜜还遇到过相亲对象的母亲诘责:最开始接触,表示“认定”她当儿媳妇,被拒绝后,给闺蜜母亲打电话翻脸,指责闺蜜“不懂礼貌,第一次家长们见面没有留下来吃饭”。

拿我亲身经历来说吧,今年吃团圆饭时,在姑姑的极力阻止下,家人没有对我“催婚”,反将矛头指向96年出生、刚大学毕业的表弟:“啥时候带一个回来?”

现象 被家长哄抢,却遭相亲对象白眼的优质青年

几位经历过相亲的小伙伴一致认为:在相亲的道路上,家长的意见必须参考,但未必最靠谱。

好友女生A曾因拒绝相亲对象B,差点跟家人“闹翻”。在家长眼中,B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高学历,高颜值,高收入。A在认识B时,非常认真地对待两个人的相处。然而前三次,都是男生临时取消见面,原因是领导要陪酒/侄女生病了/要去机场接姐姐。A本以为B无意与她见面,后来B一再解释,要求与A见面。A向介绍人说明原因,那位阿姨说:“他在单位是个人物,自然要忙一些,你是独生子女,能不能多理解一下他?”

其实,不光是女生,一位男生朋友,也向我吐槽过,家长眼中优秀的女孩,第一次跟他见面,“骄傲到天上”,吃饭嫌太油腻、礼物嫌太便宜,关键是有意见不说,等着他自己去“猜”。“即使对方是女神,我也受不了这样折腾呀。”男生朋友说。

要么自傲、要么自卑,相亲路上绝对少不了这两种绊脚石。不少朋友经历过,和对方明确说明“不合适”后,被质问“是不是因为工作不好、收入太低”,等等。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抱着平和的心态交往,自视甚高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难以形成平等关系。

什么是90后眼中的优质男青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有责任感、有担当,一定是第一位的;而作为普通人,重点要求对方符合某一项品质,其他条件自然不必苛求。

无奈 被取舍,被“备胎”背后是90后的焦虑

有一句很社会的话:“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多不如校园恋情纯粹,上到精神下到物质,还有家庭等方方面面因素。

好朋友C,1991年的女孩,身高相貌俱佳,善良开朗,从小到大都是我们中间的“孩子王”。她在春节前经历了一场颇为“狗血”的相亲。

半年前,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位“兵哥哥”D,D当兵期间读完本硕,退伍后转业到武汉工作。“他母亲早逝,父亲和继母又生了孩子,不能给他经济上支持。他自己在武汉买房,付了首付。人很优秀,如果你不嫌弃他经济条件差,可以认识一下。”在朋友的撮合下,两人相谈甚欢。

聊天中D提到,自己在当兵期间,曾交往过一位“暴发户”的女儿,“丑,但是她家对我很好”。最终,因女方家人阻止D转业到武汉,被D放弃。C只当一个故事听,没想到不久后,相似一幕再次上演。

D多次向C诉说自己的经济压力,表示很多女孩因为“太穷”看不上他。C表示作为朋友可以帮忙借贷,D婉拒了,并告知“这段时间我要忙重要的事,可能不能经常联系。你千万不要误会,我不是觉得你不好”。

过了一段,C担心D陷入信贷问题,主动联系对方,一直没有回音。直到突然收到一条信息,表示不要让她再联系了。C感到莫名其妙,也就没再联系。

过了一段,C才从朋友那里得知,D已经与一个武汉当地女孩结婚,住进女生家豪宅,开起了豪车。C的朋友辗转打听,才知道,D在认识C前,就与这名女生认识。在同时与两位女生接触数月后,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一条“更便捷”的路。

“虽然无语,也没法道德评判别人。婚姻市场各种取舍、权衡、‘备胎’,背后是刚进入社会的我们的焦虑。”C说。

讲述 和“神秘”男子的相亲饭局

“姐妹茶话会”上,教师小宇聊到过年期间一次尴尬的相亲饭局。因为“年龄、身高、工作都符合对方要求”,她被同事介绍给一位同在一个城市工作的男生。

在对方的邀请下,小宇来到某餐厅,两人边吃边聊。“我觉得初次见面,应该多聊些兴趣爱好,这样既能有个了解,也容易产生共同话题。”小宇说,没想到,对方非常直接,一直在问个人和家庭情况。为了表示尊重,她只能一一回答。得知小宇毕业于二本学校,男生直接回答:“哦,我是郑大的。”

“郑大确实是211,可他这种语气说出来,能明显感觉到对我母校的不屑。”小宇感觉有些不舒服。为了掩饰尴尬,她就问:“对啦,你还没说你叫什么名字呢?”对方笑了笑,说:“保密。”

“哦。那你在哪儿工作?”“这个也不能说呀。”“哦,那就吃饭吧。”最怕空气突然的安静。

“我觉得介绍‘相亲’的都是亲朋好友,如果对方不符合你的理想,最起码的尊重还要有吧。”小宇哭笑不得地说。

心态 日趋“佛系”,相亲对象终成好友

经历“佛系”“小确丧”,我所见的90后已经趋向理性。他们既不排斥这种交友形式,也不会完全依赖婚姻去获得人生的幸福。

好友E,虽然常把“介绍对象”挂在嘴边,实际心态很平和。亲友的介绍,差不多的她都会见一见;即使两人不合适,依然抱着朋友的心态,保持“点赞之交”,甚至成了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她开玩笑说,相亲对象终成好友。

相亲的故事充满戏剧,这也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原因;但它又充满私密,为各种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变得敏感。

尽管观念不同,但婚姻问题对每一代人来说都是大事。单身青年固然需要关心,但不能关注过度。即使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接下来的路还有很长,比起与他人如何,学会自处,能够独立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