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寻求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 正当其时

寻求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 正当其时
2019-03-06 14:21:30 来源:光明网

据媒体报道,一名优秀的本土青年人才,到了国内高校,往往不如一个拿着洋文凭的普通海归人才吃香,这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通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关于高校本土人才使用和评价的提案》,他认为是时候提一提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的问题了。

这几年,随着高校人才培养体制逐渐完善,“双一流”建设得如火如荼,国内高校的优秀青年人才强势崛起,已经成为支撑社会发展与创新的一支强劲力量。另一方面,海归的“精英人设”,也随着数量急剧增长,实际平均水平断崖式下滑等情况,面临“逐渐崩塌”的状态。

可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之下,国内很多平台比如高校、企业等,还存在“唯海归身份论”的思维和具体情况,呈现出了“土鳖”不如“海龟”的尴尬倾向。这样的倾向本质上是畸形的,凸显出了对海归的过度推崇。

事实上,本土博士学术水平和海归博士无差别。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提到,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

不仅是博士学术水平无差别,还有一部分海归的水平可以用“差”来形容了。之前有商业机构发布《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称,海归就业竞争力高于内地同等学历毕业生。但也有15%的海归,竞争力比不上内地二本。

由此可见,片面且盲目地推崇“海归”身份,已经过时了。如果继续坚持“唯海归身份论”,无疑是给相关的平台增添隐患,更是对本地优秀青年人才的一种歧视和偏见。如此,所影响的不仅是相关人才个人的积极性,还有前途发展,更抹杀了他们的潜力。

现实的正当诉求是,不要过于强调海归身份,去除观念的禁锢,扯下形式主义的外衣,真正去追求同等评价。至于后期情况,还要看个人具体能力和成绩,让“能者多劳多得”,呈现出相对合理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现在寻求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正当其时。戴立益委员的提案契合社会现实诉求,尤其是建立尊重人才成长特点和学术活动规律评价体系的诉求,还有完善现行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让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同生共长的诉求。若真能实现,其所激发的是强大的人才动力,令人期许。

当然,所谓的“同等评价”,还不能局限于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还要向“唯学历论”和“唯性别论”等畸形的观念发起挑战。在3月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

让“唯能力论”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无数合理的量化指标,来托起现实追求,而这任重道远。(默城)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