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2022-06-25 00:30:08 来源:中华网河南

6月23日下午,“乡村振兴看河南”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周口市郸城县,先后走进城郊乡高值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汲冢镇谢寨村 “渔光互补” 项目及巴集乡段寨行政村 “秀美乡村”建设项目,探索郸城县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科技助农 增产增收

“这些猕猴桃于去年3月定植,今年亩产量将达500——1000斤,达到早结果、早丰产目标,打破了以往定植后三年才结果的‘定律’。据初步估算,今后可实现亩产量5000以上,亩产值达3万元以上。”在城郊乡王楼村的高值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河南省科技厅驻王楼村第一书记徐志华开心地说道。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城郊乡王楼村是河南省科技厅顶点帮扶的村庄,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发挥科技优势特长、帮出科技特色,先后培育壮大了王楼村猕猴桃、寿光蔬菜大棚、草莓葡萄采摘等特色产业,其中高值猕猴桃科技示范园项目已辐射带动周边猕猴桃种植200亩,引领、示范、带动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形成了高效农业“基地+居民”的新模式,走出了“党支部+经济合作社”的新路子,成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据了解,该示范园项目依托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技术优势,引进帮扶资金,汇集选育出了“中猕2号”、食性软枣猕猴桃“绿贝”、抗盐碱砧木“中猕抗砧1”三个品种,示范应用了“智能肥水一体化远程遥控技术”“自动化采集果园基础数据信息技术”和“牵引+一主干两主蔓+羽毛分枝”树体结构整形技术,采用了“高架牵引整形模式,行间生草免耕模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三种模式,践行了果园变公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理念,将王楼行政村猕猴桃园打造成了一个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于一体的科技示范果园。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此时,刚雨过天晴,放眼望去,水雾缭绕,郁郁苍苍,枝头挂满的一颗颗猕猴桃,不仅是当地居民辛苦一年的收获,更是“致富果”“幸福果”。

生态富民 借光生金

水下养鱼、水上发电……如果不是来到汲冢镇谢寨村,很难想象得到渔业养殖如何能与光伏发电项目相互结合。

这个把光伏发电板架在坑塘上的创意设计正是来源于汲冢镇谢寨村“渔光互补”项目。这个坑塘原本只是一个臭水坑,2021年11月,“渔光互补”项目正式启动开工后,经过统一科学规划,在坑塘水面建造光伏发电设备,对坑塘周围进行绿化提升、铺设林荫小道,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运动场地等,环境变美了,可游玩指数提高了,如今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汲冢镇党支部书记梁辉向采访团介绍了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他说:“这个项目既是郸城县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响应国家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优化郸城能源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乡村振兴看河南】周口郸城: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谢寨村只是“渔光互补”项目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据了解,郸城县800兆瓦分布式“渔光互补”项目惠及到了汲冢镇每个行政村、社区,分别为他们了打造1个休闲景观塘和若干普通塘,共计33个休闲景观塘、235个普通塘,投入费用约为2.5亿元。

从过去的臭水坑到如今借光生金,“渔光互补”项目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鼓足了他们的钱袋子,更是照亮了谢寨村的乡村振兴路。

标签:

(责任编辑:闫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