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好物 > 正文

琴瑟雅音传天下 昔日豫东贫困村的“华丽变身”

琴瑟雅音传天下 昔日豫东贫困村的“华丽变身”
2018-12-27 14:29:35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一把漆红的琵琶屹立在宽阔的路边,宛如初雪中绽放的红梅,柔韧坚强。循着这条大路直走,青砖黛瓦的村庄迎面而来。来到徐场村,真的很难把眼前的富裕文明、生机盎然、古朴雅致,与多年前的靠天吃饭、贫穷落后联系起来。

琴瑟雅音传天下 昔日豫东贫困村的“华丽变身”

改革开放40年来,兰考堌阳镇徐场村历经坎坷艰辛,从一地鸡毛到琴瑟雅音传天下,由贫困村一跃成为“中国民族乐器村”, 一丝一弦改写了徐场人的命运,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徐场人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巨大变化,徐场村的变迁,也是兰考新农村发展的缩影。

从0到1,小小泡桐板迸发出“大能量”

20世纪60年代,为了防治风沙,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树,如今广植于兰考的泡桐作为极佳的乐器材料,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大财富。小小泡桐板撬动起民族乐器的大市场,富民产业令徐场换新颜。

“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奇佳,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徐场村村民徐老大拿着一块泡桐板给记者看。徐场村从1985年开始生产民族乐器,目前是兰考乐器作坊最集中的村。

琴瑟雅音传天下 昔日豫东贫困村的“华丽变身”

20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乐器师傅发现,泡桐板材适合做乐器。这位乐器师傅在徐场村找到了从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此后,代士永成为上海制造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与乐器厂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得知乐器成品竟可卖到高价,便决心独立办厂。1988年,他从上海、扬州高薪聘请了几位师傅,在兰考开办了第一家制造乐器的中州民族乐器厂。

许多在中州乐器厂打工的村民学会手艺后,开始自己办厂。不到十年时间,制作古琴、古筝等各类民族乐器的大小厂家遍地开花。祖祖辈辈拿惯了锄头的农民,靠着盐碱地里长出的泡桐木,奏响了美好生活的新乐章。如今,徐场村拥有40多家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琴、筝,并已形成乐器制造的产业链。徐场制作的泡桐面板占据全国95%的市场,一时之间,徐场享誉海内外。

风雨30年,民族乐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0年,兰考民族乐器在市场竞争中迷失,一些厂家为抢夺市场,争相低价销售、以次充好。“价格仗最激烈时,在兰考1000元可以买3台古筝,假冒仿冒十分严重,导致兰考乐器被扣上粗制滥造的帽子。”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说,他的父亲是兰考民族乐器“第一人”代士永。

琴瑟雅音传天下 昔日豫东贫困村的“华丽变身”

“兰考的优势是泡桐,但那时兰考既没品牌,也没名师,别人都说兰考穷得不得了,捣鼓不出高雅乐器。”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说,“做不出好琴,都对不起焦书记在兰考栽下这好桐树。”打造兰考的乐器品牌,成了当务之急。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几年间,兰考外出学习制琴多达几百人,学到核心技术后回乡抱团发展,打造兰考品牌。徐场村村民郭爱玲制作古筝近十年,之前一直给品牌厂商代加工,每把琴的利润只有几百元,去年她注册自己的品牌“天赐之音”,现在利润翻了几倍。

“新一代”敢闯敢干,引领村庄步入“淘时代”

“泡桐透音透气,共振性好,生长十年以上的泡桐是制作古琴音板最好的材料……”在兰考县真秦乐器有限公司,李梦晨介绍泡桐制作乐器的生产流程。这个“95”后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家乡担任民族乐器讲解员工作。“我爱泡桐,更爱它扎根泥土,不求回报的精神。”梦晨轻抚古筝,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流溢而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看到了古琴表演,就喜欢上了古琴。为学做古琴,我辗转扬州、广州和武当山等地拜师学艺。”在徐场村墨武琴坊的车间,徐老大的二儿子徐亚冲告诉了记者他曲折的学琴历程。徐冰和徐亚冲两兄弟都是“90后”,三年前,徐冰从苏州大学毕业,两人一同返乡制琴。目前墨武琴坊年产200余张古琴,年产值100万元,净利润30万元左右,带动了10余人就业。从破旧的土柸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徐老大家房子的变化,是徐场村致富道路的生动缩影。

为了扩大古琴产业的销路,新一代的年轻人抓住机遇,积极与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开展合作,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徐场人开起了网店,徐场的古琴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地。85万人口的兰考,目前全县注册的古琴生产企业有187家。此外,还有超过200家网店,通过以“农村淘宝”为代表的阿里巴巴线上平台销售古琴、古筝。兰考县商务局局长李怀彬介绍,2017年兰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2.3亿元,其中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交易就高达8亿元,仅古琴一项交易额就高达1.62亿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徐场村,几乎每一处院落里都“藏”着一个民族乐器加工厂,遍布徐场村的80余家乐器作坊吸收了村里大量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徐场村!”徐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深有感触,“民族乐器产业带动我们村及周边贫困户21户、102人脱贫,还有3户贫困户当上了老板。以前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超过3万元。”徐场村的贫困户徐二重因为患肩周炎,无法从事农活。全村乐器生意兴旺后,他在一家企业找到工作,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很快实现脱贫。

目前,徐场村有60%以上的村民都开有制作民族乐器的家庭作坊,其余村民也几乎都在村里的作坊打工,民族乐器生产的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年产各类乐器52000多台(把),年产值达9500万元,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30余年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之路,恰是徐场人不断幸福奋斗的历程。在徐场村,人们没时间闲聊,家家户户都在忙生产。寒来暑往,徐场村的干部们带领乡亲们,充分利用当地种植泡桐的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将这座昔日一地鸡毛的贫困村,打造成“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老板”的新农村,奏响了富民交响曲。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徐场村村民们满满的精气神儿就是对新时代奋斗和担当最好的诠释。在焦裕禄精神浸润下,伴着泡桐一起长大的徐场村的新一代,用自己的拼劲和干劲改写着自己的命运,正在书写着“中国民族乐器村”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