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这种力量,叫生长。
一座座城池,在中原大地上拔节生长,骨子里透出的,正是70年来亘古不变的——中原力量。
70年,执念改革与发展;70年,不负光荣与梦想。7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如红日般蒸蒸日上;70年,一份傲人的答卷如蓝图般徐徐展开。
探中原往事激越,看河南今朝豪迈。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映象网推出特别策划——《河南“城迹”70年:看得见的城市》系列专稿,巡礼河南18城市发展的骄人成绩,以时代眼光洞察城市的崛起之路,用时代笔触探寻城市的变迁足迹,深入挖掘城市向上生长的中原力量。城市为躯,文化为魂。尺牍之间,于细微处见大千;方寸之内,于无声处听惊雷。
见你所见,见你未见!《河南“城迹”70年》,看见城市生长的瞬间,读懂历史细节的变迁。
在这里,看见河南。
看得见的开封
“巨星”陨落与现世传奇
见你所见,见你未见!
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千回大宋,梦华汴京。
对视时光,开封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乏知名度。
八朝古都的盛名,王朝更迭无数,古迹遗留遍地,以致于外国人来到这里时,都禁不止惊呼:“这就是汴京,这就是汴梁啊!”
可是,他们看得见的是现实,看不见的是历史。
曾经,开封作为世界第一大城,“汴京富丽天下无”、“一时风物堪魂断”!然而,所有的繁华描写,都在历史的涛声中仓促收笔。金朝的战火,黄河的一次次吞噬,让这颗璀璨的“巨星”陨落,并被无数泥沙深深掩埋,消失于地平线!
几度浮沉,几度荣辱,几度盛衰!就是这样的悲喜,一点点地堆砌成开封。因此它的烟火气中,一直透着复杂的岁月气魄——八朝古都的威严与骄傲,混合着豫东平原的淳朴与平实。
今天,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开封,砥砺前行七十载,昂扬奋进新时代,古老的历史厚土正在奏响最华美的时代乐章。一个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美丽、幸福和谐的开封,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中原大地。
开封,正在为无数人细细雕琢一个如水般温柔的大宋绮梦,成就了一段现世传奇。
01
八朝古都成追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来源:故宫博物院
对很多人来说,提起对开封的第一印象,就会想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帝国梦”与“市井情”的完美展现,让我们第一眼就能窥见开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盖世景象。
还有很多人会想起电视剧《包青天》,其脍炙人口的主题曲至今是一代人的回忆——“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开封,古称“启封”,意为“启拓封疆”;又称“夷门”,是“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4100余年沧桑,8朝帝都,168年大宋造极于世!无论从方志、诗词的文字记载,还是从繁盛精湛的两宋绘画遗存中小心爬梳,亦或是纵览开封的历史轴线,便可知这片华夏沃土,诞生了多少传奇。
开封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夏都老丘,初登历史舞台;春秋五霸,郑庄公启拓封疆;战国七雄,魏惠王始迁帝京;五代十国,后周奠后世基业;北宋王朝,汴京富丽天下无。从此,开封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南船北马云集,客商络绎不绝,人口超过百万,而同时期的巴格达、罗马、伦敦等世界著名城市,人口规模最多维持在4万~20万人之间。
清明上河图中的孙羊正店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以商业为例,汴梁的酒楼众多,《清明上河图》中的孙羊正店,就是拥有酿酒权的饭店,尤以樊楼最负盛名,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李清照的词为名,以宋朝女性为主角、以家庭争斗为主线的电视剧中,就多次出现男女主角去樊楼用餐,甚至从樊楼点外卖的情节。
可以说,樊楼是中国最早的餐饮旗舰店,北宋中叶时转为官营,每年销售酒水多达五万斤,真宗、仁宗两朝,都特为樊楼下旨减税,以保护民营企业茁壮发展,宋代的几位皇帝都曾光临这里,做了餐饮业最早的代言人。
1924年开封犹太人留影 来源:澎湃新闻
在对外交往方面,开封还是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开封犹太社团的存在便是丝绸之路连接开封的一大明证。犹太人最早来中国大约是在8世纪和10世纪之间,汉唐时代,犹太人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人。9世纪的阿拉伯史家就记载了拉唐犹太商人的来华的四条路线,犹太人到达中国后,曾在宁波、北京、泉州、扬州、杭州、敦煌等城市留下了踪迹,但真正作为社团长期定居下来的唯有开封。
可见那时起,开封就打“开”了世界的“封”签,成为了继长安、洛阳之后,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02
盛世繁华城摞城
万里帝王家,黄河奔腾澎湃,浩荡东流。
开封,因黄河而崛起,又因黄河而历经磨难,坊间传言“开封是中国最为苦难的城市”,由此可见一斑。
开封水牛,传说犀有灵角, 可以避水。来源:《河南水利》
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淤泥和土块,由此导致黄河经常改道和决口。北宋之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自濮阳北行流入渤海,距离开封数百里。金朝后期,黄河经过多次改道,移至开封附近。到了元代,黄河河道便开始在开封境内滚动并经常决溢,每一次都是摧枯拉朽式的毁灭。据统计,自1180年至1944年止,764年间黄河在开封共决溢 339 处,平均2年左右决口1处。
开封城,城摞城
民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原因就在于历次黄河决口造成的泥沙堆积,使得开封古城深深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为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对开封城造成再次埋城的威胁。
“城摞城”遗址
现在这一传说被证实,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这意味着,经历上千年的历史朝代演变,开封这座城市的南北中轴线竟然都没有丝毫变动。
现代的这条中轴线,依然建在历史上的御街土层之上,就叫宋都御街,虽然是仿古街,但是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楼阁殿铺鳞次栉比,匾额、楹联、字号均取自宋史记载,古色古香。漫步御街,仿佛一步跨进历史,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03
省会搬迁
省会搬迁是开封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笔。
清末民初的郑州火车站
晚清铁路开通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分水岭,20世纪初期,京汉铁路开建,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有必要将开封、武汉等省会城市进行连接,但是在设计勘测中发现开封地区的土质松软,黄河宽度过大,以当时的技术水准,要穿过开封修建铁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铁路从开封主城区迁移到了郑县。
随后,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交汇,郑县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截止抗战爆发之前,郑州城区内已经汇集了2000多家商铺,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彼时,开封唯一的工业还只是花生榨油工业,产值不高,农业也因黄河泥沙造成农地盐碱化,到了“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的地步。
省会变迁文件
进入50年代,郑州、开封的落差进一步加大,国家开始考虑省会的变迁问题。1952年,相关迁址报告指出:“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
1954年10月底,河南省30余个机构,7000多人相继搬出开封,加上从属人员,共有近7万人迁至郑州。1949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亿,而此时的开封是1.38亿元。1957年,省会迁郑短短3年,郑州就后来居上。
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尽管开封率先吹响了工业前进的号角,诞生了河南省第一台电视机(开封牌)、第一台电冰箱(劲牛牌)、第一辆自行车(宋城牌)、第一台缝纫机(蝴蝶牌)、乃至第一根火腿肠、第一瓶啤酒,但是如此种种,依旧难掩开封的落寞。她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步履艰难地前行。
04
以“古”闻名 以“新”出彩
前尘往事尽是云烟,时间来到1994年,《经济日报》推出《开封何时能“开封”》的系列报道,排山倒海般的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开封立即成为全省、全国的舆论中心。
1994年《经济日报》推出《开封何时能“开封”》系列报道
被推上了“火山口”的开封人终于认识到,思想保守,封闭自满,必将落后。他们不再沉醉于往日的辉煌,不再消沉于时代的落差之中,一场解放思想、谋划跨越发展的征程开启了。开封这奋起直追的力量,正是惊艳世人的开始。
图片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深度融合:郑汴一体化
提起开封发展征程,不得不提郑汴一体化。这个诞生于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大背景下的战略,对开封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河南作出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的重大决策,提出率先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2006年,郑开大道竣工通车。2011年,国家层面明确将“郑汴一体化”、郑汴新区列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2013年郑开两地正式实施金融同城、电信同城,2014年郑开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中原城市群
到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做大做强许昌、开封、新乡、焦作等次级中心。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要求郑州“引领大都市区建设,加快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城市融合发展”。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批准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开封与郑州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01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提出要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格局,郑州将与开封等城市深度融合,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迈进。
到如今,两市已经基本实现了交通、电信、金融、产业、生态和资源的“五同城一共享”,在四个深度融合的城市中,无论是区位,还是融合程度,开封都具有首发优势。
政策叠加:千年古城新脉动
近年来,开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气慨,抢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平台叠加的机遇,靠“封”扬韵,靠“开”出新,成为了“一带一路”交汇处的重要节点城市。
尤其是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正式挂牌运行,亦是全国第三批自贸区中总理第一个视察的片区。古城开封数十年来第一次作为国家对外开放领域重大发展战略的承载城市,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
截至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已形成了105项亮点纷呈的创新案例,“一心四谷两港”的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并有13项典型创新举措成功向外复制推广,“放管服”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再到“二十二证合一”“四十八证联办”,开封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代表的“放管服”改革一直领跑全国。2017年11月30号,开封再次登上《经济日报》头版——《“减证”带动“简政” 市场活力倍增》。
错位发展:大宋雄风重崛起
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漫长的历史岁月,为开封留下了无数的瑰宝:铁塔行云、繁台沧桑、相国霜钟、隋堤烟柳等,美景处处,驰名中外。古城墙、包公祠、开封府、延庆观、岳飞庙等,遍地古迹,宋韵古风。
文化就是开封的最大优势,开封只有唤醒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放大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才能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
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1998年10月,作为开封市第一个由民营控股、政府参股的旅游企业----清明上河园正式运营,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在开封绽放,让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与清明上河园相辉映,天波杨府、中国翰园、开封府等一批新的景点也横空出世,铁塔光影秀、龙亭上元灯会、禹王台庙会、相国寺佛教音乐节给几个老景点也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几年内让开封的文化旅游吸引力迅速增值。
游人如织 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2013年,开封菊花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菊韵生香,暗香盈袖。每年上百万游客涌入开封,只为一睹开封菊美。2014年,开封成为全省第一个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的城市。
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2015年,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七盛角、星光天地、鼓楼里、海洋馆等各具特色的文商旅融合项目不断呈现,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把开封的节会文化拓展到新的高度,汴西湖、中意湖、涧水河风景区的修建则让“北方水城”更加名副其实,开封文化客厅、960文化创意园、启封故园等充满想象力的文化园区,让特色文化与活态传承紧紧相融。
来源:开封日报
一城宋韵半城水!“水”也是“北方水城”开封不得不提的特色。近年来,开封积极构建生态水系,打造“亲水、近绿、怡人”的水系新格局,打造了大宋御河,建成了开封西湖、中意湖,实施“四河连五湖”“十湖连通”“一渠六河”等水系工程。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如今,漫步在开封,从亭轩楼榭夜通明的小宋城,到唱响时代街音的七盛角,还有诞生过两位宋朝皇帝的双龙巷,墨香四溢的书店街,楼宇之间,藏着大宋的浩然长风;街巷之内,别具风华的历史再生。更有汴水荡漾月色美,画舫悠然浪里行!
开封夜市 来源:开封日报
向晚,千年夜市灯火璀璨,游人如织,食客万千。摊主的叫卖声、锅碗瓢勺的碰击声、顾客的欢笑声,萦绕于耳。人们逍遥自在地徜徉其中,细细品尝香味四溢的各色小吃。
就是这样一幅宋韵流淌的画卷扑面而来,一个生态、优美、宜居、充满活力的开封以迷人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05
后 记
来源:清明上河园官网
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今天,登上古老的开封城墙,极目望去,古与今的世界,交错重叠,一片昂扬之气。开封繁华的盛宴、寂寞的岁月,挣扎的落寞,俱成往事,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有关衰落与崛起,隐忍与释放的故事,如黄金般珍贵,如时光般耀眼。
我们感慨八朝古都无懈颜值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开封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跳动的强劲“脉搏”。你看,灯火璀璨间,这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开封,正在赋予“开封”新的时代内涵,并构筑了一份底蕴深厚的文化图景、经济图象,为世界重新书写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新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