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自汉唐盛世,到宋韵文化,清宫廷绣,刺绣文化经过一代代发扬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文化瑰宝。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杭州爵绣服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爵绣品牌创始人、宫廷绣第十五代非遗传承—王玉平女士,听她讲述自己与手绣的不解之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以一颗纯粹的心让手绣的艺术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
3月28日,记者应约来到了杭州爵绣服装文化有限公司,推门而入,小到团扇、抱枕、手提包、旗袍,大到一米开外的花卉、人物刺绣,一幅幅光与影、虚与实结合的作品,精巧无比、色彩斑斓,眼前的王玉平女士,一袭精致的绣服,整个人雅致而高贵。
记者:“您能讲述一下您最初接触手工刺绣的故事吗,为什么选择了手工刺绣这条路呢?”
王玉平:“我从小生活在浙东南沿海小城,在我的记忆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依偎在外婆身边,帮外婆穿针搓线,看外婆捻着针的手指扬起又落下,把路边的花鸟和山涧的水流绣进丝绸锦缎中。外婆还经常带着我走街串巷,跟深谙刺绣技巧的老绣娘学习讨教。当外婆的巧手将彩丝绣进锦缎,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在她眼前诞生的时候,一场关于手绣的梦在我幼小的心里扎根发芽。就像所有的世家传承一样,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顺理成章地学会了穿针引线、熟悉了各种标线用法、用上了刺绣绷架……童年时期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跟着大人们走街串巷地看戏,特别是看到穿着戏服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心里很是羡慕。绣龙刺凤,花团锦簇,艳丽多彩……在我的脑海里,每个绣品都是快乐的化身和温暖的代名词。对于我来说,手绣始终是我心中的爱、梦想和追求。”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先后赴苏州学苏绣,到贵州找苗绣,到广州访盘金绣,到东北寻满绣……您在创立爵绣品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您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王玉平:“手工刺绣这项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发展生存难题:很大一方面是创新突破的艰难,因为从事这项手工艺的很多是老一辈手艺人,他们经辈辈相传,技艺已经相对固定和成熟,想要有所创新性的突破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手绣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将历史悠久的满绣、苏绣工艺与华服、旗袍的设计相结合,完美打造独具美丽和国韵的东方绣衣文化,使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结合,让手绣作品呈现时代芳华?我一直在思考、在探寻。在走访手绣艺人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手工刺绣艺术家大都已年过半百,有些传统工艺再不挖掘就可能面临失传。手绣是一项细活、慢活,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有一份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我决定创办手绣学堂,搭建绣娘生存的市场平台,让手绣这门技艺得以传承接续,让从事手绣女红技艺的艺术家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我跑了全国多个城市,结识了许多绣娘,令我更开心的是找到了扬州手绣工艺大师朱军成,遇见了杭州手绣工艺大师陈水琴,这更加坚定了我要让手绣女红代代相传的想法。经过努力,2018年初,在家人的支持下,我以苏绣和满绣的传统工艺为传承对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绣娘团队、手绣服装设计团队及走秀表演队(爵绣十三钗),成立了杭州爵绣服装文化有限公司,专卖绣娘的绣品,还可以为客户专门定制手绣品。这既增加了绣娘的收入,又找到了手绣技艺的传播、传承载体,让手绣女红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记者:“下一步您打算如何发展爵绣品牌?”
王玉平:“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坚守,才能让其生根开花,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身上的责任,做好承上启下才能继往开来,这份一代代相传交到我们年轻一辈手上的接力棒,需要年轻一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地将这一技艺传承和发扬。我们需要站在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现在对于非遗创新所做出的努力,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是某一代人的,它是全民族的,更是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人的责任和守望。所喜的是,在我的努力下,公司里90后绣娘开始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我的脑海里,手绣要拓展市场,必须走出国门。如今,我除了以“爵绣品鉴会”的模式在各大城市推广传播手绣外,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舞台。我和我的团队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瑞典等国家演讲和走秀,受到了欢迎,收获了赞誉,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还想把绣服的技艺美、服饰美传递到每一个家庭。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手绣活起来、传下去,用手绣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温暖每一个家庭。”
未来五年,爵绣计划国内打造100个绣坊,保护绣娘资源,同时让更多年轻绣娘走入绣坊,同时为更多现代人提供沉浸式手绣文化体验。在公益领域,爵绣计划扶持1000个西部贫困学生,通过手绣技艺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在采访的最后,王玉平女士带我们参观了秀娘们的工作场景,一根根五颜六色的丝线在她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直叫人叹为观止。多年来,王玉平女士她用热爱担起责任,用实际行动传承非遗文化,以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子孙守住这一瑰宝。负守艺心,以非遗匠心精神,绽放千年文化之美。(责任编辑:罗长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