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快过年了,很多情侣都面临见对方父母这道“关"。杭州的周女士大专毕业后在一家私企工作,一年前交往了在杭州某名牌大学读研的男友。见男方父母时,女方被问了学历,气氛立刻由晴转阴。之后,男方父母称:在结婚之前,女方可以拿出一些诚意来,作为学历低的一个补偿。比方说,女方出资买一套房子。
观点:显然,周女士被歧视了。学历低是房子能够补偿的吗?如果是觉得两个人学历差异大,影响以后的精神交流,要么想办法提升对方学历,要么干脆就劝分,驴唇不对马嘴要一套房,司马昭之心已露。精神上的鄙视,终究还是来自物质上的欲望。据我观察身边而言,无论是男方高学历女方低学历,还是女方高学历男方低学历的情侣或夫妻,都有不少案例,他们的日子并未比别人不和谐。所以,精神上的差距从来不是学历,而是品质和习性。人的核心是心灵,而不是外界赋予的各种身份标签。结婚,终究是两个人的结合,而不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终究是两个心灵的结合,而不是各种社会身份的结合。男方在与周女士开始交往时,不是不知道她的学历,而是知道依然选择了交往。现在,当父母对自己女友的学历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他却站在了父母一边,说什么“我的优越感就是来自高学历”。这好像是“渣男”特质?周女士的烦恼,关键还是在其男友。如果他和父母想的一样,这样的男友和公婆,“休”了也罢。最后还是劝天下有情人一句,你必须是一株木棉和橡树站在一起,如果你接受了他是树而你是草,即使脚下垫了一套房子,也会矮一辈子。
随想:房价涨到离谱,也被归咎于“丈母娘的需求”。一些“穷小子”样样都好,就是差钱,结果女方家不同意,有情人没成眷属。所以,给儿女婚事找茬儿的既有女方的父母,也有如本例这种男方的父母,挑刺儿的形式多种多样,受鄙视的有男也有女,最后要么要求用钞票或房子“解决”,要么干脆“棒打鸳鸯”。说到底,情侣与各自的父母,在婚恋中所处的位置很不相同。情侣多是因为情感在一起,关注的多是“恋”。父母与“突然闯入”的小伙或姑娘并无情感,要看其他“条件”,很多父母自恃“过来人”,更关注“婚”的柴米油盐。有人说,父母不也是从姑娘、小伙那时过来的吗,怎么就不理解儿女情长?首先,不排除一些上年纪的父母当初结合就是出于“门当户对”,他们认为这就是对的。此外,即便一些父母是因感情而结合,还是会发生“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情况,旗号是“为了孩子好”。如果遇上不通情达理的父母,儿女基本没话可讲,甚至可以说,儿女就是由这种父母教育出来的,不能指望“有其父未必有其子”。结婚必须过父母这关,往积极了说是中国人重视家庭;往消极了说,也是某些儿女不独立(包括心智和经济),老大不小了仍找“家长”。婚姻是大事不假,孝敬父母也很重要。但成年子女不能还让父母来给自己做决定,成年子女与父母终归有各自的界线。成长不单单是指年岁,文化不仅仅是看学历。如果仍没有学会独立选择与担当,倘若名校研究生只研究“我的优越感就是来自高学历”,对这种人,还是有多远离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