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5月25日至26日在嵩山登封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茶文化研究者和行业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茶与人类健康”,与300余位嘉宾分享交流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茶对人体的身心健康作用。
论坛上,陆羽茶器复原与茶道传承人赵飚在他作题为“论陆羽‘伊公羹陆氏茶’和‘精行俭德’茶道思想的现实意义”的发言中认为,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很多茶道思想和方法源于伊公,即商朝的贤相伊尹。陆羽继承了伊尹“德”的思想精髓,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并在自己设计的煮茶器皿的风炉上铸文铭志。陆羽创导的“伊公羹陆氏茶”煮茶法,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于一体,堪称中国茶道、茶艺的典范。据赵飚介绍,近年来,他们潜心研究包括茶器、饮食、材料、纹饰和度量衡等历史资料,并通过咨询专家,查阅其他相关资料等途径,已基本恢复《茶经》中的二十四种茶器和陆羽煮茶法历史原貌。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戴薇薇则就“浅述茶叶有效成分茶多酚抗衰老机制研究进展”的论题和与会嘉宾作了分享。她说,早在神农时代,即已发现茶树鲜叶可解毒。《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茶当时以药用为主。唐代药学家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是古人对茶的医用功效的高度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具有广泛的保健功能,目前也已被证实茶具有多项医疗保健作用。
戴薇薇认为,绿茶作为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种茶叶,其有效成分包含有茶多酚等,实验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衰老作用。在全面认识茶多酚药用价值的前提下,应逐步构建以茶多酚为基础的药用体系,结合当前食品技术应用,以及老年人健康诉求,系统化开发茶多酚产品。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黄晖发言时表示,古人把茶汤作为养生佳品,在唐、宋、明时期曾盛极一时,形成了“客来喝茶,客去喝汤”的民俗。唐宋两代,茶的用途最多的是用来送服汤药,比如“茶任下”、“茶汤下”、“清茶调下”、“茶嚼下”等等。宋代的“药茶”,即将茶入药,或作为药用于医方中,并喜用茶汤调服或送服丸散,以至于有用“茶调”来命名方剂如“川芎茶调散”。 他认为,“盛行千年的茶汤,必将会再度引领健康养生市场”。
黄山六合院茶主、首届世界谷雨茶文化和技艺研讨会发起人曹树德说,茶汤烹饮不仅仅是色香味韵这四相,还应该包含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境界和审美意识。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代烹茶、清代以来泡茶,如何让它们在当代社会完美演绎,如何传承与创新,也是每一位茶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香港中文大学讲师林律光博士在他的论题“茶之禅趣”中发言表示,饮茶令人和谐、专心、清明,参禅讲求修心、静虑、安心,两者同为追求至高平静的心灵境界。茶与参禅追求境界相似,层次分明,故有“禅茶一味”流传至今。禅宗思想包涵着儒释道三家的精粹思想,中国茶文化就是以儒家之治世,佛家之淡泊,道家之浪漫,借品茶倡导清和及调御身心。
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教授北见宗一在作主旨发言时,则从“什么是抹茶、茶道的精神、茶道的基础知识、茶事的介绍”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据北见宗一说,约八百年前的镰仓时代初期,临济宗的开祖、荣西禅师从中国的南宋带回茶种或抹茶,从而成为现在日本吃茶文化的起源。
云南社科院教授蒋文中,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海涛,美国国际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王守东,徐州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祥等十多位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也先后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发言,和与会嘉宾分享了个人在茶文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26日下午,陆羽茶器复原与茶道传承人赵飚团队在少林寺现场演示了二十四种茶器和陆羽煮茶法。他们依照唐礼邀请嘉宾席地坐定后,把二十四种茶器按用途分别摆放到位,依次取碳、碎碳,生火后端炉送至煮茶席位,而后滤水洁具,炙茶、碎茶、碾茶,观火,候汤,煮茶,最后为嘉宾奉茶品茗。北见宗一教授也为大家现场演示了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抹茶的茶艺流程。
论坛开始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顾问、康养产业合作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朱万勇,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会长禹同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良松,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促进研究中心顾问、卫生部健康教育指导首席专家孙树侠,加拿大禅养联合会会长、加拿大武术协会秘书长郭可彤,日本少林气功协会会长秦西平,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少林寺监院、少林药局负责人延琳法师等各界嘉宾在少林寺常住院大禅堂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据悉,该届论坛由嵩山少林寺主办,少林药局、登封少林药局禅医功夫研究会承办。自2011年至今,少林寺已成功举办八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并先后出版多部论文集,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及宗教界、医学界和学术界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