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因此,今年的扶贫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以来,永城市委、市政府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力攻坚、务求实效,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目前,我市共有13766户、37115人告别贫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脱贫故事。
刘四青:苦命女人不认命
有一种苦难,叫命途多舛;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
“生活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算曾经天塌了,日子还得往前看。有了党的关怀,你看我现在不是过得挺好的?”10月16日,侯岭乡菜园村曾经的贫困户张兴勇、刘四青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淡然地说。
走进张兴勇家,气派的墨绿色大铁门,两层楼房,宽敞小院,丝毫没有贫困的影子。在东屋内,记者见到了长年卧病在床的张兴勇,谈起了25年前的往事……“这么好的房子,都是我们夫妻俩辛苦多年为儿子攒下来的,想着给他娶媳妇用的。”张兴勇哽咽着说,“可惜……”
1996年,张兴勇在山西煤矿打工时,不幸发生了,一次事故导致他双腿残疾,只能卧床休养。那时,他的儿子才3岁。儿子自幼身体不好,两个月大时因脑缺氧、肺炎落下了病根。
丈夫瘫痪,儿子患病,作为家中唯一有劳动力的刘四青,一肩挑起养家的重任。 种地、干杂活、打零工、当建筑工人……只要能挣钱,刘四青什么都愿意干。 不忍妻子如此辛苦,张兴勇开始开三轮车拉客补贴家用,因腿疾严重,没过多久张兴勇再次卧床。
本以为这个家的不幸已经到了尽头,然而2017年,儿子罹患脊髓占位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消息如晴天霹雳,然而,微薄的收入无法支撑起高昂的医疗费,这个家彻底入不敷出,一贫如洗。
幸运的是,张兴勇、刘四青夫妇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无论是市科协驻村工作队还是侯岭乡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脱贫摘帽,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利和队员、扶贫专干多次上门看望慰问,在帮他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为他们寻找生活的出路。
2017年被确认为贫困户后,低保、扶贫政策帮扶、政府医疗救助、大病二次报销、产业扶贫、到户增收等各项政策、福利一个也不差。 “虽然儿子去了,但是我又有了新的亲人,陈书记和工作队队员三天两头地来我家,嘘寒问暖,送这送那,拿我们当亲人一样待。 ”刘四青说,“要想人救,必先自救,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帮助,我虽然身体不好,但还能干得动,人家扶一把,我得自己站起来! ”
如今,刘四青通过公益性岗位成为一名“月薪族”,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刘四青没有消沉,她白天下地忙农活、做好村里的保洁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照顾爱人,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喊过一声累,任劳任怨,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翟登棵: “扶贫羊”圆致富梦
已到古稀之年的翟登棵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靠3只“扶贫羊”,摆脱了大半辈子的贫穷生活,从一个贫困户变成了“羊倌”,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10月14日,记者再次来到酂阳镇翟楼村,见到了正在羊圈里喂羊的翟登棵。从2015年年底被识别为贫困户,到2016年年底脱贫,翟登棵只用了一年时间。“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翟登棵笑着说,“现在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而在2015年之前,翟登棵根本笑不出来。翟登棵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洗衣、做饭、种地等全靠翟登棵一个人,而且3个孩子都在上学,日常消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靠4亩多地每年4000多元的收入,远远不够一家5口人的生活。“负担太大了,有时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一家大小的生活全靠我一个人照顾,还要种地,实在是累得喘不过气,日子越过越没劲。”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翟登棵不禁眼泛泪花。
穷困的生活在2015年年底有了转机。市总工会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经过精准识别确认翟登棵为贫困户。考虑到翟登棵不能外出务工但有养殖经验,扶贫工作队就购买了3只山羊,让他当起了“羊倌”。
不得不说,翟登棵真的是养羊好手。年轻时就对养殖感兴趣,再加上誓要摘掉“贫困帽”的决心,翟登棵把养羊当作自己的事业。2017年7月17日,记者第一次见到翟登棵的时候,看到经过他精心喂养的3只山羊,已经变成了25只。那时的他,虽然身体瘦弱,但精神矍铄、腰板硬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2018年1月13日,记者第二次来到翟登棵家。刚见到翟登棵,他就指着刚花了一两万元钱翻新的羊棚,说从养羊到现在总共卖了100多只羊,如今又养了几头牛,2018年仅靠养殖就收入了6万多元。
这次,记者看到翟登棵又扩建了一个养殖棚,里面养了近10头小牛。对于未来,翟登棵规划清晰 ,他 准备增加养殖种类,养殖兔子等家畜。
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走向小康路,对翟登棵以及像翟登棵一样的农民来说,这不仅意味着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挺直腰杆过日子,在奔跑中拥抱梦想、成就梦想。
梁贵英: 独居老人有所依
深秋的清晨,伴着第一缕阳光,脱贫户独居老人梁贵英骑着三轮车,拿着镊子,正在太丘镇吴圩村张井组宽敞整洁的村道上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从一贫如洗的贫困户,到生活有保障的“月薪族”,架起这座桥的是扶贫公益岗。
采访期间,记者跟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彩梅来到梁贵英家中,推开一扇靛蓝色大门,整洁的小院儿让人眼前一亮,屋内家具摆放整齐,生活用品各归其位、井井有条。“贵英姨是个十分干净体面的人,家里始终井井有条。”王彩梅告诉记者。
今年53岁的梁贵英目前只身一人生活,丈夫张绍进于2017年年底病故,唯一的女儿也嫁人离家。“俺当家的得了腹部脂肪纤维肿瘤,五年手术五次,右肾切除。”回忆过往,梁贵英湿润了双眼,在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时,因给丈夫治病,家中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连基本的医药费都难以负担,生活陷入了困境。
“要不是咱工作队王书记和队员们的帮助,我现在也不能走出来,他们不是我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却比亲人对我还好。”说起“第一书记”王彩梅和工作队队员的帮助,梁贵英感激不已。
了解到梁贵英的困难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工作队向她伸出了援手,不仅为她申请了低保,让她每年有1848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还为她翻新了房屋,添置了家具家电,改善了住房条件。
考虑到她的家庭情况,工作队为其量身设计了产业扶贫的脱贫良方,到户增收项目入股企业分红400元,生产经营性纯收入3400元,粮食直补374.24元,社会帮扶4000元,电费补贴67.2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7年,工作队又帮助梁贵英申请了公益岗,担任村里的保洁员,一年下来有9600元收入。上岗后,梁贵英十分尽责,每天上午下午打扫两次,晚上去垃圾中转站运送垃圾。“工作就在家门口,活儿不重又能锻炼身体,能为村里做点事情,我很知足。”用梁贵英自己的话说,这也是对党和政府的一种回馈。